80後的同志們,還記得小學自然課本上的那架尖頭飛機嗎?它就是強-5強擊機。中國強-5強擊機,作爲一款參照殲-6戰鬥機自行研製的一型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強擊機,從氣動外形到武器幾乎完全不同,是中國自制的第一代超音速強擊機。強-5,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原南昌飛機制造廠)於20世紀50年代末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種強擊機。該機1958年開始研製,1965年6月首飛,同年底通過初步設計定型。該機有多種改型。強-5系列飛機自1968年成批生產,2012年10月25日交付最後一架。強-5系列各型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成爲中國對地攻擊的主力作戰型號之一。強-5強擊機於1985年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也是中國第一種出口的作戰飛機,強-5,研製初期命名爲“雄鷹302”。

他是中國在殲-6/米格-19戰鬥機的基礎上,參照西方攻擊機的設計風格研製。該機一改蘇聯噴氣式飛機的機首進氣爲兩側進氣,重新對機身結構融合設計,加裝防彈裝甲和防彈玻璃以及轟炸射擊瞄準具,同時採用殲-6的發動機和尾翼設計。從外形看,強-5類似於將全新設計的前機身與殲-6的發動機及後機身和結合而成,強-5的設計以殲-6戰鬥機爲基礎,重新機體設計。爲提供良好的對地觀察條件,原來的機頭進氣設計被改成了兩側進氣。同時加裝了座艙裝甲。因此強-5實際上是全新的機身加上米格-19的機翼、尾段組成的。陸孝彭還採用了新穎的面積率設計,即“蜂腰” 外形,另外在氣動、操縱等系統上也採用了不少改進舉措。飛行員向下視角達到13.5度,有利於對地攻擊,但向後視野較差,強-5機體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鋼爲主要材料,基本的設計結構跟殲6差不多。

機身長度在16.73米,高度4.51米,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1300千克,開加力之後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M1.12。作爲我國曾經的主力武器之一,強5的作戰能力也非常給力,在機身左右機翼各有一門23毫米的機炮,外部有6個外掛點,每個機翼下2個,機腹下2個,可掛導彈、火箭、炸彈等。新近生產的強-5每側機翼下增設了一個PL-2(蘇聯K-13A“環礁”導彈的改型)紅外近距空對空導彈掛點,用於自衛。強-5設置內部彈艙,從而降低飛行阻力,具備艙內帶彈條件下超音速飛行的能力。最初設計的基礎型強-5採用了兩門30毫米機炮,安裝在機頭兩側,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由於這種機炮佈局在發炮時,炮口硝煙容易被進氣口吸入導致發動機停車,後改爲在兩翼根處安裝兩門23毫米機炮。因此最終定型時候,強-5左右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相對於國內型號,強-5III攻擊機更換和增加了32項設備。

重點包括:增加了北約標準外掛架,以適應攜帶法制AM-39飛魚空射型反艦導彈和美製MK-82炸彈,使飛機具有對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對飛機火控軟件進行調整,可掛載自衛用美製AIM-9L/M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提高飛機的空戰能力;換裝測距雷達和激光制導器,以導引反艦導彈;增加機內載油量,使作戰半徑(高—高—高狀態)達到600公里;換裝較先進的甚高頻電臺,增大通訊聯絡能力;換裝新型敵我識別器;將23毫米雙管機關炮改爲30毫米單管機關炮,增強反坦克能力。強五強擊機在投產後生產了上千架,裝備中國空軍的有700多架,剩下的出口到朝鮮、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等國家,成爲南亞地區家喻戶曉的“空中神鷹”!強-5的性能在長達40餘年的生產、服役經歷中已經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了!再加上各國飛行員對其產生的好感和信賴,該機仍是中國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前線航空兵的主力機種,並且經過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等升級後,繼續擔負着對地支援的重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