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脱口秀编剧因讽刺百度被索赔500万,在冒犯的边界讲段子是否稳妥?从段子手被百度索赔五百万来看,站在网络亚文化的法律边界如何创新表达?关注“文化产业新闻”,回复“段子手”了解更多关于如何在网络时代群体寻找着自我身份认同。

作者:康璐玮

“文化产业管理管什么?”

每个初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新生都会在9月开学之际面对这样一个千古难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是高歌猛进,整体规模实力迅速提升,从数据来看,2017 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35462 亿元,占GDP比重4.29 %,持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姿态。

然而,作为文化人才的摇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处境却有点尴尬。

自 2003 年我国首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已有超过 100 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随着“文化热”席卷大江南北,文管专业也在高校遍地开花,然而也存在学校间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人才供应和企业需求不相符等问题,这些争议也将文化产业管理推上风口浪尖。

一、涉猎广泛是文管原罪?

在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吐槽中,最常见的一种便是讲其学的宽,学的浅。

有句古话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这也导致了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覆盖面较广,包含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贸易、文物遗产、工艺美术、广告会展、文化政策、体育娱乐、手机网络、动漫音乐、文化经纪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再不说在大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又要培养其专业的技能与技术了。

然而,在实际的就业环境下,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岗位大多为“专员”,不管是市场、策划还是设计,“专精”在刚刚步入职场时才是“菜鸟”们最大的砝码。由此相较而言,文化产业管理所培养出的“通才”在短时间内并不吃香,甚至竞争力远远比不上“新闻”、“设计”等专业的学生。

不过反观当前社会环境,我们不禁要思考: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当真不需要“通才”了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通才”在中国大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回首民国年间诸多有所作为的学者,如北大校长蔡元培与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都是有专业,而又并非第一流学者,其对“通才教育”也都倍加重视。钱穆有句名言道:“中国学术乃亦尚通不尚专”。

而在当前自主招生的考试中,也有重视通才的趋势。近年内,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也都纷纷放弃“掐尖”,转而寻求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在文化领域应更为如此。

理工科的 “专”是攀登顶峰的一路到底,而在文化产业领域,“专”而不“通”,“精”而不“博”,“知”而不“达”,“明”而不“理”的行为必然会让其屡屡碰壁。

拥有设计技巧,没有创新灵感;拥有艺术造诣,没有商业思维.....由于思路、视角的缺乏创造不出优秀的文化产品难道不正是十几年来“中国制造”的痛吗?

二、就业困境,不得不直面的尴尬癌

再谈就业。

“文化产业管理管什么?”这个问题的再次出现,大多会出现在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面试场上。几乎90%的文化企业HR都不会在招聘启事中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优先”,也有很少人了解这个已经成立十多年的“朝阳专业”。

尴尬的就业局面,让不少文管人心灰意冷。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文化产业领域,“缺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据悉,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都市人才就业人数总和的比例约为 12 %,伦敦为 14 %,东京为15 %。而中国文创人才不到总人口的 1 %。近年来,多地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遇到“人才瓶颈”:

2016 年,上海市人大代表韩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文化创意人才仅占全市人数的 0.1 %,所以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使得上海市文化产业在创新上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018 年 6 月 20 日,深圳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称深圳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有待解决。报告指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较大,但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美术类工作者,懂文化和经营的人才少。虽然近年来,深圳市政府积极制定实施了各类人才政策,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仍有强烈的人才短缺感。

根据一份以全国26个省份83个城市为样本的人才需求类型调查报告显示,在315个文化企业中有60%选择了技术人员, 近一半的企业选择了创意人员和营销人员, 对管理人员的选择达到34.6%, 可见当前文化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主要是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创意人员。

文化人才需求类型

对于市场而言,培养既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 又具有创新能力, 既了解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经营管理, 又能针对现代文化企业的特点进行资产运作、经营管理、品牌打造以及文化市场的未来预期刻不容缓。

然而,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较短,师资力量与理论基础不足仍是制约学科发展的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方面,许多非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改行到文化产业专业教学中, 他们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提升; 另一方面,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也需要时间的考验。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和课程建设的完善,文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会越来越成形。

如果说“专才”靠手艺撑起一片天,文管的“通才”则是以思维立于不败之地。

在产业动态和趋势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的大环境下,经过创意思维方式训练的文管人拥有其他专业难以匹敌的优势。

首先,其对于产业动态和趋势的变化反应灵敏,不仅会根据理论基础对产业发展的方向作出预测,也会知道怎样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让公司在潮流中领先。

其次,正因为学的“广”,才有广博的视野,跳出一般专业的思维限制,更易于迸发创意的火花。

最为重要的是,文管专业的人文类课程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的根源,对文化怀有敬意,拥有文化情怀,做文化产业项目也就不会如无根浮萍,虚无缥缈。

三、文管人需要有所信仰

“这个专业好就好在有所信仰因为有自己喜欢的方向的文化产业,因为是产业不是文艺批评,所以学这个专业的人更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同理心,关注每一个文化现象背后的人群。”

在知乎的文化产业管理话题中,有这样一条评论。

对于千千万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信仰”是一根定海神针。即使无数人唱衰,只要信念坚定,路也一定会走的很远。

我们明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其潜力是不可忽视的,只是这个潜力的发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想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以后真的热起来,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

而对于我们学习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加强。这样才能拥有纵横职场的“金刚不坏之身”。

部分资料来源:文化产业俱乐部 、 求学杂志、中经文化产业、知乎

推广:郑思淇

文化产业新闻:

终于盼来你了,文化产业新闻专注文创行业动态,爆款原创文广受好评,你还观望不加入?让我们一起见证由“小白”到“老司机”的蜕变,不做内容搬运工,只做内容生产者!微信关注 “文化产业新闻”投稿,让你的文章上头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