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脫口秀編劇因諷刺百度被索賠500萬,在冒犯的邊界講段子是否穩妥?從段子手被百度索賠五百萬來看,站在網絡亞文化的法律邊界如何創新表達?關注“文化產業新聞”,回覆“段子手”瞭解更多關於如何在網絡時代羣體尋找着自我身份認同。

作者:康璐瑋

“文化產業管理管什麼?”

每個初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新生都會在9月開學之際面對這樣一個千古難題。

衆所周知,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可謂是高歌猛進,整體規模實力迅速提升,從數據來看,2017 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 35462 億元,佔GDP比重4.29 %,持續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姿態。

然而,作爲文化人才的搖籃,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目前的處境卻有點尷尬。

自 2003 年我國首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至今,已有超過 100 所大學開設了該專業,隨着“文化熱”席捲大江南北,文管專業也在高校遍地開花,然而也存在學校間教學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學校人才供應和企業需求不相符等問題,這些爭議也將文化產業管理推上風口浪尖。

一、涉獵廣泛是文管原罪?

在關於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吐槽中,最常見的一種便是講其學的寬,學的淺。

有句古話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涵蓋面極廣的概念,這也導致了文化產業管理的課程覆蓋面較廣,包含了文化旅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貿易、文物遺產、工藝美術、廣告會展、文化政策、體育娛樂、手機網絡、動漫音樂、文化經紀等衆多文化產業領域。再不說在大學教育中,既要培養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又要培養其專業的技能與技術了。

然而,在實際的就業環境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最早接觸到的崗位大多爲“專員”,不管是市場、策劃還是設計,“專精”在剛剛步入職場時纔是“菜鳥”們最大的砝碼。由此相較而言,文化產業管理所培養出的“通才”在短時間內並不喫香,甚至競爭力遠遠比不上“新聞”、“設計”等專業的學生。

不過反觀當前社會環境,我們不禁要思考: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浪潮中,當真不需要“通才”了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通才”在中國大學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處於重要的地位。回首民國年間諸多有所作爲的學者,如北大校長蔡元培與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都是有專業,而又並非第一流學者,其對“通才教育”也都倍加重視。錢穆有句名言道:“中國學術乃亦尚通不尚專”。

而在當前自主招生的考試中,也有重視通才的趨勢。近年內,北大清華等頂尖名校也都紛紛放棄“掐尖”,轉而尋求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

在文化領域應更爲如此。

理工科的 “專”是攀登頂峯的一路到底,而在文化產業領域,“專”而不“通”,“精”而不“博”,“知”而不“達”,“明”而不“理”的行爲必然會讓其屢屢碰壁。

擁有設計技巧,沒有創新靈感;擁有藝術造詣,沒有商業思維.....由於思路、視角的缺乏創造不出優秀的文化產品難道不正是十幾年來“中國製造”的痛嗎?

二、就業困境,不得不直面的尷尬癌

再談就業。

“文化產業管理管什麼?”這個問題的再次出現,大多會出現在畢業生尋找工作的面試場上。幾乎90%的文化企業HR都不會在招聘啓事中寫“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優先”,也有很少人瞭解這個已經成立十多年的“朝陽專業”。

尷尬的就業局面,讓不少文管人心灰意冷。

然而我們卻發現,在文化產業領域,“缺人”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據悉,紐約文化創意人才佔都市人才就業人數總和的比例約爲 12 %,倫敦爲 14 %,東京爲15 %。而中國文創人才不到總人口的 1 %。近年來,多地在發展文化產業時遇到“人才瓶頸”:

2016 年,上海市人大代表韓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文化創意人才僅佔全市人數的 0.1 %,所以人才缺乏,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匱乏使得上海市文化產業在創新上失去了核心競爭力,是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018 年 6 月 20 日,深圳市政協發佈調研報告,稱深圳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還有待提高,高層次人才匱乏問題有待解決。報告指出,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總量較大,但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鏈中低端。

另外,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基本上是美術類工作者,懂文化和經營的人才少。雖然近年來,深圳市政府積極制定實施了各類人才政策,但是文化創意產業整體上仍有強烈的人才短缺感。

根據一份以全國26個省份83個城市爲樣本的人才需求類型調查報告顯示,在315個文化企業中有60%選擇了技術人員, 近一半的企業選擇了創意人員和營銷人員, 對管理人員的選擇達到34.6%, 可見當前文化企業最急需的人才主要是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和創意人員。

文化人才需求類型

對於市場而言,培養既具備較高文化藝術素養, 又具有創新能力, 既瞭解產業發展規律及產業經營管理, 又能針對現代文化企業的特點進行資產運作、經營管理、品牌打造以及文化市場的未來預期刻不容緩。

然而,由於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辦時間較短,師資力量與理論基礎不足仍是制約學科發展的難以避免的問題。一方面,許多非文化產業專業的教師改行到文化產業專業教學中, 他們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與提升; 另一方面,實踐與理論的融合也需要時間的考驗。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學科研究的深入和課程建設的完善,文管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將會越來越成形。

如果說“專才”靠手藝撐起一片天,文管的“通才”則是以思維立於不敗之地。

在產業動態和趨勢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的大環境下,經過創意思維方式訓練的文管人擁有其他專業難以匹敵的優勢。

首先,其對於產業動態和趨勢的變化反應靈敏,不僅會根據理論基礎對產業發展的方向作出預測,也會知道怎樣抓住機遇大膽創新,讓公司在潮流中領先。

其次,正因爲學的“廣”,纔有廣博的視野,跳出一般專業的思維限制,更易於迸發創意的火花。

最爲重要的是,文管專業的人文類課程學習能夠讓學生深入瞭解文化的根源,對文化懷有敬意,擁有文化情懷,做文化產業項目也就不會如無根浮萍,虛無縹緲。

三、文管人需要有所信仰

“這個專業好就好在有所信仰因爲有自己喜歡的方向的文化產業,因爲是產業不是文藝批評,所以學這個專業的人更應該有一種包容的同理心,關注每一個文化現象背後的人羣。”

在知乎的文化產業管理話題中,有這樣一條評論。

對於千千萬萬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有信仰”是一根定海神針。即使無數人唱衰,只要信念堅定,路也一定會走的很遠。

我們明白,文化產業作爲一個年輕的產業,其潛力是不可忽視的,只是這個潛力的發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要想讓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以後真的熱起來,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也勢在必行。

而對於我們學習該專業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的加強。這樣才能擁有縱橫職場的“金剛不壞之身”。

部分資料來源:文化產業俱樂部 、 求學雜誌、中經文化產業、知乎

推廣:鄭思淇

文化產業新聞:

終於盼來你了,文化產業新聞專注文創行業動態,爆款原創文廣受好評,你還觀望不加入?讓我們一起見證由“小白”到“老司機”的蛻變,不做內容搬運工,只做內容生產者!微信關注 “文化產業新聞”投稿,讓你的文章上頭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