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實習生董峻萍 北京報道

原標題:聚焦兩會丨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舒勇:完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做大資本市場文化板塊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文化強國的一體兩翼。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的助力,也需要依託對產業有深刻理解且能提供精準服務的平臺,引導助力文化企業快速獲得適配融資。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舒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建議構建和完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文化金融與數字金融的融合發展、做大資本市場文化板塊、加強文化產業數字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21世紀》:政府在推動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平臺建設方面應扮演怎樣的角色?你認爲應如何平衡政府的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

舒勇: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平臺建設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務性質,其對資源的需求尤爲突出,需要政府部門投入較多的資源,政府部門應承擔指導和引導作用,作爲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政府仍處於主導地位,爲文化金融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必要的資源支持。

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平臺建設蘊含較強的經濟屬性,能夠通過經營管理達成政府公共服務目標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資產的有效管理以及價值的提升。因此,應當在確保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資源調配功能,賦予承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的企業以更大的自主空間,政府要引導而非替代,同時注重動態調整政策,企業就能夠放開手腳,結合政府的戰略導向和市場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的更佳路徑。

例如,北京市作爲全國文化中心,在推進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由政府全資設立了北京文創板發展有限公司,搭建了“文創板”平臺,以此作爲文化經濟政策落地實施和企業融資對接服務的綜合性平臺,建立起連接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橋樑和紐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驗值得推廣借鑑。

《21世紀》:你如何看待數據互聯共享在文化企業融資中的作用?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隱私性?

舒勇:信息不對稱是文化企業融資的重要障礙之一。數字經濟背景下,技術革命正在爲破除這個障礙提供前所未有的有效方案。數據互聯共享可以增強企業數據透明度,提升數據使用效率。例如,通過平臺可以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經營狀況、信用狀況,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金融機構。

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平臺更準確地評估文化企業的風險和價值,爲其提供更精準、高效的融資服務。

數據互聯共享還可以加強文化產業內部的協作和資源整合,促進文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通過數據互聯共享,落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部署,互聯共享文化產業數據管理服務體系,可以促進文化數據資源融通融合。

《21世紀》: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隱私性?

舒勇:一是技術保障,技術是雙刃劍,要以技術保障技術向善。具體措施有很多,標準、機制、是核心。

二是創造更好法治環境,促進數字治理,保障。技術、管理、政策、法律保障方面,根據實際情況維護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方向。

數據互聯共享在確保數據準確性和隱私性方面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技術和手段,需要在技術、政策、管理、法規等多個層面進行協同和配合,以實現數據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共享。

《21世紀》:現有的企業融資數據庫和信用管理體系是否充分考慮了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你有哪些建議?

舒勇:文化企業融資服務的對象是文化企業,要考慮文化企業的特點,比如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比重較高,也就是“輕資產”。所以在構建文化企業融資服務體系時,要格外關注文化企業的資產特點和信用狀況,資產和信用是文化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的兩大核心考量因素。

針對其特點,建議:一是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實現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加強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建設,尤其要關注文化企業數據資產在文化企業融資中的作用。

二是加強文化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尤其要關注文化企業數據信用和數字技術下的行爲信用在文化企業融資中的作用,以確保融資服務安全與高效。

三是引入非財務指標,如知名度、品牌影響力、社會責任、文化影響力等,以更全面地評估文化企業的價值和信用。

四是完善健全文化產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整合各類信用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用性,爲融資和信用評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是不斷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進技術,對文化產業的融資需求和信用風險進行精準分析評估和預測,提高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