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戈兰高地有可能成为袭击以色列的“潜在发射基地”,还狡辩“美国早就有这个打算”。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可没说日本是美国“最铁的盟国”,因为这个位置上坐着的是以色列。

以色列媒体5月26日报道称,超过100家以色列公司将于28日前往济南,参加一个大型跨境投资论坛。在那里,有1000多投资者等待进行一对一专项洽谈。这些涉及信息技术、水务科技、医疗保健、农业科技和绿色技术等领域的以色列公司决定抓住进入大市场淘金的良机。

蹊跷!以色列100家企业突破“禁令”来华交流,美国为何没阻拦?

对于是否会遭到美国惩罚的质疑,以方显得有恃无恐乃至恃宠而骄:不能夸大对华经贸往来的风险。如果不能从美国买到相关技术,或许可以从以色列这里购买。没听说有一家以色列公司因为美国而放弃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场。以色列库克曼投资集团主管甚至毫不隐讳地声称:对华贸易的风险被夸大了,经贸大战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在一般人看来,以色列似乎还有几根硬骨头,譬如说:

拒绝效仿美国成立所谓的“外资审查机构”,也拒绝针对中资采取具有歧视性的限制措施。

积极加入“带路倡议”。2018年9月,俄媒报道称,一家中企获得租用以色列海法港25年的合同,2021年开始就将能够使用码头。在中企参与竞标的阿什杜德码头项目上,特拉维夫也开了绿灯。

从2018年3月到9月,至少6家中企与以色列芯片公司探讨合作事宜。中资也已经进入以色列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领域。

作为美国最铁杆的盟友,以色列这种大张旗鼓乃至明目张胆的做法,真不怕惹恼了华盛顿?

要知道,白宫在2017年12月18日公布了70页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通篇以“美国优先”为核心,把中俄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妄称美国的繁荣与安全已经受到威胁。特朗普特意选在“里根中心”发表公开讲话,更增添了冷战的意味,他着重强调了通过实力来维系美国地位的主张。在这份报告里,“经济”一词被提到150多次,“经济民族主义”由此得以凸显,美国也不再掩饰其通过霸权手段打击对手的做法。

印度、土耳其就撞在了枪口上。两个国家都是因为要向俄罗斯购买S-400反导系统以及从伊朗购买原油,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生意,结果却遭到美国的干涉。特朗普签署的《以制裁反对美国敌人法》犹如紧箍咒,把土耳其折腾得鸡飞狗跳,也让印度束手束脚,不得不反复保证会购买更多美国武器。

但让印度和土耳其不平衡的是,但同样的道理,到了以色列这里却风平浪静。

这当然要从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说起。长话短说,两国实际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拿到105架F-35战机的订单后,特朗普在日本准航母“加贺”号上高度赞扬日本是美国“最大的盟国”。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可没说日本是美国“最铁的盟国”,因为这个位置上坐着的是以色列。

蹊跷!以色列100家企业突破“禁令”来华交流,美国为何没阻拦?

对美国而言,所有盟友中唯一不能抛弃的,可能只有以色列。两国关系到底怎样,从两国首脑的亲密程度就可见一斑。就在5月2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亲切地称呼内塔尼亚胡为“BiBi”——主动在全世界面前喊对方的昵称,可见关系得多铁。对比之下,安倍就显得逊色不少,他是上赶着恳求特朗普喊他“晋三”。

自特朗普上台,两国本来已经相当紧密的同盟关系更上一层楼,以色列在这几年的收获超乎预期。

为了以色列,特朗普在2017年12月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还选在以色列纪念日这一天下令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到耶路撒冷,无视阿拉伯盟友的怒火。不仅如此,美国还把是否跟随其搬迁大使馆作为外一种考验,导致一些墙头草纷纷效仿。但此举也伤害到自身,一些美国使领馆成为恐袭的目标。

为了以色列,特朗普撕毁奥巴马任内最伟大的外交成果——《伊朗核协定》,直接出手打压德黑兰,还不允许空客向伊朗出售飞机、不允许购买伊朗原油。这种做法无疑得罪了很多国家或实体。“斯坦尼斯”号和“林肯”号航母战斗群轮流在波斯湾进行威慑与恐吓,还要冒着擦枪走火的风险,毕竟伊朗也不是吃素的。而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和制裁也上升到了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之争,美国变成众矢之的。

为了以色列,特朗普无视叙利亚的主权和50多年来坚持的政策,在2019年3月25日悍然承认戈兰高地的主权属于以色列,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进一步陷入孤立。而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戈兰高地有可能成为袭击以色列的“潜在发射基地”,还狡辩“美国早就有这个打算”。这次,美国遭到了几乎所有盟友的一致反对和抗议。内塔尼亚胡对特朗普的决定感激涕零,称其“具有历史意义”。

特朗普最有名的口号是“让美国重新伟大”,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却有点“让以色列重新伟大”的意思。但这再正常不过。

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面积和人口都与河南驻马店相当)的以色列,在中东是一个蕞尔小国,也是唯一的发达国家,靠高科技立足于群狼环伺的险恶环境里,没有强援是不可能的。为了栽活这棵小树苗,美国人浇了不少水,施了不少肥,出了不少力,更流过不少血。以色列不可能损害美国的利益,更不可能危及美国的安全。一个最为深刻的例证是:当年以色列在收到美国的警告后,断然拒绝对华出售费尔康预警机,转而出售给印度。

作为一个军事强国,以色列的情报工作也是世界一流,能够与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互通有无,绝不存在死角。接受中资,显然经过了最严格的安全评估与审验,并不存在什么顶住美国压力之类的臆想。

以色列在替美国处理一个棘手的难题。美国一直无法处理的矛盾是,一方面要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伙伴关系(该赚的大钱还是要继续赚),令一方面却要利用非正常手段来打压任何可能危及霸权的国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美国想将中国禁锢在中低产业链的层级上,而且任何可能爬升到产业链高端的中企都会遭到打压。可这样一来,当前的现实利益就与长远的战略目标产生了冲突,陷入了死循环。

对以色列企业的在华活动,美国最清楚,如今是揣着明白使糊涂。以色列人的行动替美国人揭示了答案:很多技术现在不卖,以后恐怕就卖不出去了。

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锅里。以色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美国的手套,也是美国商业利益在另一条渠道上的代理人。

生意就是生意,谈到感情也是为了生意。1950年,时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就向北京发出了承认新中国的正式函件,成为中东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那一年的6月,双方在莫斯科展开建交谈判,9月,以色列在联合国投票支持恢复新中国在所有机构的合法席位。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过了42年,以色列才终于实现对华建交的夙愿。这背后的驱动力根本不是什么“报恩说”,就是利益。

蹊跷!以色列100家企业突破“禁令”来华交流,美国为何没阻拦?

数据显示,17年前,中以之间的贸易额仅有5150万美元。这个数字到2018年达到139亿美元,是建交时的270倍。大胆预测一下,在白宫执意“开战”的情况下,中以之间的贸易额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这里面有多少是从美国转移而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