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特朗普給出的理由是戈蘭高地有可能成爲襲擊以色列的“潛在發射基地”,還狡辯“美國早就有這個打算”。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可沒說日本是美國“最鐵的盟國”,因爲這個位置上坐着的是以色列。

以色列媒體5月26日報道稱,超過100家以色列公司將於28日前往濟南,參加一個大型跨境投資論壇。在那裏,有1000多投資者等待進行一對一專項洽談。這些涉及信息技術、水務科技、醫療保健、農業科技和綠色技術等領域的以色列公司決定抓住進入大市場淘金的良機。

蹊蹺!以色列100家企業突破“禁令”來華交流,美國爲何沒阻攔?

對於是否會遭到美國懲罰的質疑,以方顯得有恃無恐乃至恃寵而驕:不能誇大對華經貿往來的風險。如果不能從美國買到相關技術,或許可以從以色列這裏購買。沒聽說有一家以色列公司因爲美國而放棄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場。以色列庫克曼投資集團主管甚至毫不隱諱地聲稱:對華貿易的風險被誇大了,經貿大戰給我們提供了機會。

在一般人看來,以色列似乎還有幾根硬骨頭,譬如說:

拒絕效仿美國成立所謂的“外資審查機構”,也拒絕針對中資採取具有歧視性的限制措施。

積極加入“帶路倡議”。2018年9月,俄媒報道稱,一家中企獲得租用以色列海法港25年的合同,2021年開始就將能夠使用碼頭。在中企參與競標的阿什杜德碼頭項目上,特拉維夫也開了綠燈。

從2018年3月到9月,至少6家中企與以色列芯片公司探討合作事宜。中資也已經進入以色列的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領域。

作爲美國最鐵桿的盟友,以色列這種大張旗鼓乃至明目張膽的做法,真不怕惹惱了華盛頓?

要知道,白宮在2017年12月18日公佈了70頁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通篇以“美國優先”爲核心,把中俄視爲最大競爭對手和潛在敵人,妄稱美國的繁榮與安全已經受到威脅。特朗普特意選在“里根中心”發表公開講話,更增添了冷戰的意味,他着重強調了通過實力來維繫美國地位的主張。在這份報告裏,“經濟”一詞被提到150多次,“經濟民族主義”由此得以凸顯,美國也不再掩飾其通過霸權手段打擊對手的做法。

印度、土耳其就撞在了槍口上。兩個國家都是因爲要向俄羅斯購買S-400反導系統以及從伊朗購買原油,所有這些都是正常的生意,結果卻遭到美國的干涉。特朗普簽署的《以制裁反對美國敵人法》猶如緊箍咒,把土耳其折騰得雞飛狗跳,也讓印度束手束腳,不得不反覆保證會購買更多美國武器。

但讓印度和土耳其不平衡的是,但同樣的道理,到了以色列這裏卻風平浪靜。

這當然要從以色列與美國的特殊關係說起。長話短說,兩國實際上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拿到105架F-35戰機的訂單後,特朗普在日本準航母“加賀”號上高度讚揚日本是美國“最大的盟國”。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可沒說日本是美國“最鐵的盟國”,因爲這個位置上坐着的是以色列。

蹊蹺!以色列100家企業突破“禁令”來華交流,美國爲何沒阻攔?

對美國而言,所有盟友中唯一不能拋棄的,可能只有以色列。兩國關係到底怎樣,從兩國首腦的親密程度就可見一斑。就在5月2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親切地稱呼內塔尼亞胡爲“BiBi”——主動在全世界面前喊對方的暱稱,可見關係得多鐵。對比之下,安倍就顯得遜色不少,他是上趕着懇求特朗普喊他“晉三”。

自特朗普上臺,兩國本來已經相當緊密的同盟關係更上一層樓,以色列在這幾年的收穫超乎預期。

爲了以色列,特朗普在2017年12月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還選在以色列紀念日這一天下令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遷到耶路撒冷,無視阿拉伯盟友的怒火。不僅如此,美國還把是否跟隨其搬遷大使館作爲外一種考驗,導致一些牆頭草紛紛效仿。但此舉也傷害到自身,一些美國使領館成爲恐襲的目標。

爲了以色列,特朗普撕毀奧巴馬任內最偉大的外交成果——《伊朗核協定》,直接出手打壓德黑蘭,還不允許空客向伊朗出售飛機、不允許購買伊朗原油。這種做法無疑得罪了很多國家或實體。“斯坦尼斯”號和“林肯”號航母戰鬥羣輪流在波斯灣進行威懾與恐嚇,還要冒着擦槍走火的風險,畢竟伊朗也不是喫素的。而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和制裁也上升到了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之爭,美國變成衆矢之的。

爲了以色列,特朗普無視敘利亞的主權和50多年來堅持的政策,在2019年3月25日悍然承認戈蘭高地的主權屬於以色列,激起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進一步陷入孤立。而特朗普給出的理由是戈蘭高地有可能成爲襲擊以色列的“潛在發射基地”,還狡辯“美國早就有這個打算”。這次,美國遭到了幾乎所有盟友的一致反對和抗議。內塔尼亞胡對特朗普的決定感激涕零,稱其“具有歷史意義”。

特朗普最有名的口號是“讓美國重新偉大”,但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卻有點“讓以色列重新偉大”的意思。但這再正常不過。

國土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面積和人口都與河南駐馬店相當)的以色列,在中東是一個蕞爾小國,也是唯一的發達國家,靠高科技立足於羣狼環伺的險惡環境裏,沒有強援是不可能的。爲了栽活這棵小樹苗,美國人澆了不少水,施了不少肥,出了不少力,更流過不少血。以色列不可能損害美國的利益,更不可能危及美國的安全。一個最爲深刻的例證是:當年以色列在收到美國的警告後,斷然拒絕對華出售費爾康預警機,轉而出售給印度。

作爲一個軍事強國,以色列的情報工作也是世界一流,能夠與幾乎所有西方國家互通有無,絕不存在死角。接受中資,顯然經過了最嚴格的安全評估與審驗,並不存在什麼頂住美國壓力之類的臆想。

以色列在替美國處理一個棘手的難題。美國一直無法處理的矛盾是,一方面要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夥伴關係(該賺的大錢還是要繼續賺),令一方面卻要利用非正常手段來打壓任何可能危及霸權的國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美國想將中國禁錮在中低產業鏈的層級上,而且任何可能爬升到產業鏈高端的中企都會遭到打壓。可這樣一來,當前的現實利益就與長遠的戰略目標產生了衝突,陷入了死循環。

對以色列企業的在華活動,美國最清楚,如今是揣着明白使糊塗。以色列人的行動替美國人揭示了答案:很多技術現在不賣,以後恐怕就賣不出去了。

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爛在鍋裏。以色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美國的手套,也是美國商業利益在另一條渠道上的代理人。

生意就是生意,談到感情也是爲了生意。1950年,時任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就向北京發出了承認新中國的正式函件,成爲中東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那一年的6月,雙方在莫斯科展開建交談判,9月,以色列在聯合國投票支持恢復新中國在所有機構的合法席位。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過了42年,以色列才終於實現對華建交的夙願。這背後的驅動力根本不是什麼“報恩說”,就是利益。

蹊蹺!以色列100家企業突破“禁令”來華交流,美國爲何沒阻攔?

數據顯示,17年前,中以之間的貿易額僅有5150萬美元。這個數字到2018年達到139億美元,是建交時的270倍。大膽預測一下,在白宮執意“開戰”的情況下,中以之間的貿易額會有比較明顯的增長。這裏面有多少是從美國轉移而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