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寅浩)在消費率達到70%之後,北京如何擴大開放,進一步提高消費對於經濟的貢獻率,推動經濟轉型?1月15日上午,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北京市政協委員、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司長冼國義開出了藥方:打造若干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展示交易的會展平臺、研究開展消費導向的稅收政策試點,包括鼓勵試行全面的外國遊客離境退稅,配套引進發達國家退稅服務的企業運作機制,在特定區域就特定產品面向特定顧客直接實行免稅,研究拓展免稅店數量和規模等。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遊客出境消費總額2.3萬億元。在“買買買”需求依然高漲的當下,如何將鉅額海外消費吸引迴流?冼國義建議,應稅收優惠與破題歧視性定價兩條腿走路。“稅收政策是打造國際消費樞紐城市的關鍵。北京研究開展消費導向的稅收政策試點,包括鼓勵試行全面的外國遊客離境退稅,配套引進發達國家退稅服務的企業運作機制,在特定區域就特定產品面向特定顧客直接實行免稅,研究拓展免稅店數量和規模。”

“目前,國際品牌國內外定價差別很大,很多並不是單純進口稅率的問題,有國際品牌針對中國市場的歧視性定價問題,有國內流通成本的問題,應該雙管齊下降低產品價格,吸引國外消費迴流。” 他指出,國際消費樞紐城市既需要商品和要素的充分流動,也需要規則制度等與國際充分接軌,這也恰是北京新一輪擴大開放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除了直接消費,當前“服務”在消費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服務消費本身體量大、發展快,佔總消費比重已經超過50%。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一般商品消費有去中心化趨勢,服務消費成爲引領消費向中心集聚的關鍵因素。傳統消費發展的重要環節如批發、零售、物流等的效率提升,取決於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冼國義直言,在服務領域北京擁有獨特優勢:服務業佔全市GDP比重已超過80%,服務貿易佔外貿比重超過2%,均位居全國前列。

爲此他建議,北京要在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開放方面成爲全國的領頭羊,率先全方位探索放寬服務市場準入的體制機制,促進服務要素自由流動,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提升流通分銷領域的開放水平,引入更多的國際高端品牌,着力擴大優質商品的進口;提升文化領域國際化水平,在文化產業帶建設中融入更多的國際化因素;推進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進程,爲國際化消費推出更爲便捷的支付環境、語言服務、簽證便利等措施,吸引入境消費。

北京商報記者 張笑嫣/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