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召開了首場新聞發佈會,由多部門聯合介紹本市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相關情況。京報集團記者 程功/攝

北京商報訊(記者蔣夢惟常蕾)1月15日,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召開了首場新聞發佈會,由多部門聯合介紹本市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總規”)相關情況。會上,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規劃師、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施衛良表示:“按照總規實施的要求,我們目前在抓緊編制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按計劃今年上半年應該會完成階段性成果。”

施衛良透露,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將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牽頭,合同東城、西城區聯合編制。

施衛良表示,城市副中心規劃已經黨中央、國務院批覆,核心區控規也充分借鑑了副中心控規編制經驗。但核心區有不同於副中心的特點,首先核心區是完全的建成區,也是四個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區域,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央部門的對接,從保障首都政務功能的角度上加強統籌和作出規劃安排;其次,對於中軸線申遺要納入規劃當中,對於一些重要點位的騰退、提升要納入規劃當中;更重要的是使羣衆更有獲得感,提升改善民生。在規劃方式上要和參與街區更新的責任規劃師和責任主體單位緊密配合,把自上而下的規劃要求,與自下而上的社區更新、社區治理的動力結合到一起。

“目前,我們也是調動整個社會的資源,包括參與核心區控規編制的規劃設計單位與北京市規劃院聯合組成工作專班,在全力推動這項工作。規劃編制中將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歡迎廣大市民提出寶貴意見建議。”施衛良說。

另據瞭解,近期房山、朝陽等12個區分區規劃正在開展網絡和現場公告,獲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分區規劃是區級層面的總體規劃,對北京市總規確定的目標、指標、任務在區級層面進行細化分解和深化落實,也是制定下一層次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要依據,各分區規劃統籌拼合後將形成全域規劃管控的一張基礎底圖、一個數據庫和一套完整的管控機制。

與此同時,老城整體保護規劃也在同步編制。施衛良介紹稱,對於老城的有機更新,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將圍繞街區更新進一步強化街道更新城市設計導則的作用,其中包括針對衚衕和街道在東、西城等開展了設計導則工作。

此外,在發佈會上,市交通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容軍披露了現階段北京三層交通圈的具體構成。至此,北京分圈層交通模式的雛形已基本浮出水面。

容軍介紹,具體來說,第一圈層中,地鐵燕房線、S1線、6號線西延(海淀五路居-金安橋)、8號線三期(珠市口-五福堂)、8號線四期(五福堂-瀛海)及8號線南鑼鼓巷至中國美術館區間等線路陸續開通運營,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供給進一步得到提升。而第二圈層則覆蓋了已經投入運營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線、懷柔-密雲線等市郊鐵路;全部打通的國家高速路網7條首都放射線京內路段;以及建成通車的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通州-大興段)、京秦高速(北京段),京津冀之間最後兩條高速“斷頭路”清零。此外,在該圈層內,保障冬奧會的項目延崇高速平原段貫通、興延高速全線貫通,保障新機場的項目新機場高速、新機場北線高速主體也已完工。

“第三圈層中,連接雄安新區的京港臺高鐵(京雄段)、京雄城際加快推進,京張鐵路、京沈客專、京唐京濱城際鐵路建設全面提速,‘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構建;承平高速、國道109新線高速、京雄高速、新機場高速南北聯絡線正在加快開展前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容軍還提到,目前北京六環路國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也正在深入研究論證。

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是按照特大城市羣分圈層交通發展規律,確定構建三層交通圈的。其實,此前北京發佈的新版城市總規中,三層交通圈的概念就已經有所提及。根據總規,北京的第一交通圈層將以半徑25-30公里爲線,以地鐵(含普線、快線等)和城市快速路爲主導;第二圈層半徑爲50-70公里,以區域快線(含市郊鐵路)和高速公路爲主導;而第三圈層的半徑在100-300公里之間,是以城際鐵路、鐵路客運專線和高速公路構成的綜合運輸走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