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五、六百亿的中国电影票房构成中,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身影似乎一直付之阙如,当然首先教育题材电影并不是电影业界常说的类型片,而是一种特定的叙述情境设置,即影片的主要角色身份、故事发生背景都跟教育息息相关,相较而言,时下流行的“青春爱情片”大多有浓郁的校园元素,常常有大量的故事情节在校园同学间发生,算是与教育题材联系比较紧密的一种类型片。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困境

但这类电影的重心还是在于对爱情的展现,教育在片中几乎不被特意刻画,跟《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这类聚焦于师生间的互动、真正把教育作为主干剧情来铺展的电影在叙事旨趣上截然不同。当然,教育题材的电影也不是只能局限在校园里发生,譬如《洋妞到我家》一片,就讲述了一个国外互换生入住中国家庭后发生的文化冲突和教育理念摩擦的故事,叙事视角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教育的问题从单纯的校园放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家庭土壤和跨国交流背景中去,从而为国产教育题材电影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困境

近几年来,也有一些优秀的国外教育题材影片被引进国内放映,譬如《三傻大闹宝莱坞》《垫底辣妹》等,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赢得了比较好的口碑,但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的表现都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一方面,可能地域差异决定了引进的国外教育题材电影很难获得国内观众的普遍认同;另一方面,以电影工业化程度最为成熟的好莱坞为例,教育题材的电影也不是其稳定的类型样式,即使是讲述一群少年在学校里共同成长的长时段跨度的系列电影,也得像“哈利·波特系列”一样罩上魔法、犯罪、悬疑这些类型外衣,才能被营造成商业大片而广泛传播。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困境

电影天然承担着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广义的“教育意义”是所有国产电影都应当自觉承担的文化职责,但在当下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具体的教育事业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话题,自然也是容易引发共鸣的文化热点。譬如高考,每到考试节点,神州上下举国瞩目,前几年也有部国产电影《全城高考》上映,可惜也没有取得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高考1977》一片,则是以“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历史事件为焦点,把教育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亿万学子的个人命运都紧密结合了起来,呈现出以教育着墨来书写历史的深沉面貌。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困境

教育委实是一个可以以小见大的题材,与《高考1977》一样通过教育来回望当代中国的,还有《孩子王》一片,一个乡村教师的遭遇,在《孩子王》里引发观众深深的反思,而这种角色设置又跟《凤凰琴》有着曲径通幽之妙,同样是乡村(民办)教师的故事,《凤凰琴》刻画了一组投身教育、为孩子们默默奉献的乡村民办教师群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困境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电影的生态与网络文化、青年文化有着越来越深刻的交互影响,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创作突破,首先应当观照时代、观照当下,贴近青年观众的切身感受,不要把教育校园青春故事庸俗化的等同于“狗血”爱情演绎,而应当切实的了解校园、了解教育,在现实主义的文化品格里适当的虚构,从而创作出令观众信服、让大家感同身受的电影,而在这方面,国产片《青春派》也是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青春派》的主角是一个毛躁、冒失的高中男生,为了追求心仪的女生甚至开始了复读的历程,而在这复读的一年里,通过主人公真切遭遇到的磨砺和成长,也让年轻的观众和家长们都“心有戚戚焉”。

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困境

纵观当下的国内影视环境,以国产电视剧为例,早年间有《十六岁的花季》等以高中生生活为主题的知名剧集;近年来又有《虎妈猫爸》热映小荧屏,讲述普通市民围绕着孩子教育所发生的种种故事,进而涵盖进了城市生活的世相百态,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这证明只要处理得当,与观众“一个鼻孔出气”,国产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定能取得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

【刊载于《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