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卫军

朋友发信息:“你儿子状态咋样?”我如实回答:“我都把状态调整过来了,儿子自然也一样。”这句话虽然看似前言不搭后语,但确实反映当前社会的共性问题。就是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和最后冲刺的孩子,普遍处于焦虑的状态。

我儿子今年高三,朋友的儿子今年也高三,之所以发短信相互问候,说明这个时期焦虑的恰恰是父母,不仅仅是孩子。而孩子的大部分压力,并不来自高考,而是来自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毕竟,高考反映的是日积月累,反映平时的用功程度。临阵磨刀快三分,这三分应该是长时间积累和刻意练习的结果,到现在,以一种快捷的形式表现出来。再用一点功,分数也许就会突破,可以一本上线;再加一把劲,就可以考上重点院校;再增加几十分,有可能就会考上重点大学。

有攀比,就会产生焦虑,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后,父母把这种恐慌、焦虑和压力放大后再传导给即将高考的孩子们。不仅物质匮乏会产生焦虑,爱得太满也会让被爱的人窒息。唯有此路,才能让一个人飞黄腾达,成就一番伟业。

那种志在必得,那种最后一搏,那种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的观念和思想,让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人生就像上了膛的子弹,就像搭在弦上的箭,各种紧张、怀疑、不自信、失眠,这时候孩子心理状态处在崩溃的边沿。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

有时,我就在想,生命和优秀哪个更为重要?

当然是生命。

前几天读周国平的文章,标题是《不努力,也是可以的》,为我心里长久的疑虑终于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是呀!和生命比起来,一切都是小事。有人选择勇夺第一,有人选择争强好胜,有人选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当然,大多数人在努力无望后,选择岁月静好,随遇而安,做个平凡的人。他们错了吗?没有,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入世的态度罢了。

坎贝尔有一句名言:人生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找到生命的意义,真正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生命体验。我理解这个所谓的深刻体验,不仅仅表现在努力的程度上、人生的重要节点上,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按照自己的本心而活,美好丰富的生活体验,才是生命的本质。

以前有一个二八定律,很是流行,说是一百个人当中,优秀的人只占20%,剩下80%注定平庸。这是个残酷的事实,还有更残酷的,以后这个比例可能是1%,0.1%,甚至是0.01%。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辆面包车装下的富翁,拥有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量35%。

说明什么?说明90%以上的人注定平庸。

这样看来,哲学大师周国平提出的观点“不努力,也是可以的”是有道理的。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贩夫走卒,只有极少数人最终胜出。明白这个道理,自我和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何必与人攀比,尽力而为就行。

人与人从来没有可比性,不如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一生,也是一种成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