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衛軍

朋友發信息:“你兒子狀態咋樣?”我如實回答:“我都把狀態調整過來了,兒子自然也一樣。”這句話雖然看似前言不搭後語,但確實反映當前社會的共性問題。就是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和最後衝刺的孩子,普遍處於焦慮的狀態。

我兒子今年高三,朋友的兒子今年也高三,之所以發短信相互問候,說明這個時期焦慮的恰恰是父母,不僅僅是孩子。而孩子的大部分壓力,並不來自高考,而是來自父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

畢竟,高考反映的是日積月累,反映平時的用功程度。臨陣磨刀快三分,這三分應該是長時間積累和刻意練習的結果,到現在,以一種快捷的形式表現出來。再用一點功,分數也許就會突破,可以一本上線;再加一把勁,就可以考上重點院校;再增加幾十分,有可能就會考上重點大學。

有攀比,就會產生焦慮,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後,父母把這種恐慌、焦慮和壓力放大後再傳導給即將高考的孩子們。不僅物質匱乏會產生焦慮,愛得太滿也會讓被愛的人窒息。唯有此路,才能讓一個人飛黃騰達,成就一番偉業。

那種志在必得,那種最後一搏,那種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的觀念和思想,讓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人生就像上了膛的子彈,就像搭在弦上的箭,各種緊張、懷疑、不自信、失眠,這時候孩子心理狀態處在崩潰的邊沿。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錯。

有時,我就在想,生命和優秀哪個更爲重要?

當然是生命。

前幾天讀周國平的文章,標題是《不努力,也是可以的》,爲我心裏長久的疑慮終於找到一個合理的藉口。是呀!和生命比起來,一切都是小事。有人選擇勇奪第一,有人選擇爭強好勝,有人選擇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當然,大多數人在努力無望後,選擇歲月靜好,隨遇而安,做個平凡的人。他們錯了嗎?沒有,這只不過是另一種入世的態度罷了。

坎貝爾有一句名言:人生的終極目標不僅是找到生命的意義,真正需要的是一場深刻的生命體驗。我理解這個所謂的深刻體驗,不僅僅表現在努力的程度上、人生的重要節點上,還表現在生活方式上,按照自己的本心而活,美好豐富的生活體驗,纔是生命的本質。

以前有一個二八定律,很是流行,說是一百個人當中,優秀的人只佔20%,剩下80%註定平庸。這是個殘酷的事實,還有更殘酷的,以後這個比例可能是1%,0.1%,甚至是0.01%。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一輛麪包車裝下的富翁,擁有的財富佔全球財富總量35%。

說明什麼?說明90%以上的人註定平庸。

這樣看來,哲學大師周國平提出的觀點“不努力,也是可以的”是有道理的。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是販夫走卒,只有極少數人最終勝出。明白這個道理,自我和解就顯得尤爲重要。何必與人攀比,盡力而爲就行。

人與人從來沒有可比性,不如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好一生,也是一種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