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上德國的坑爹表現讓德國上了頭條,加上是在俄羅斯,各種關於二戰的段子x出爐。先說下“千年易過,德國的罪孽難消”—— 戰犯漢斯.弗蘭克在紐倫堡國際法庭的一句名言。

德國美女球迷

知道這句話的中國人估計很少,而梅賽德斯奔馳,寶馬,西門子,蔡司等名號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些精美的工業製品彷彿就是一張世界強國的名片,很容易的就把人的思維引向一個威震八方的強權的存在。 但是筆者想提醒的是,歷史已經過去,現在的德國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一個富國,但卻並不是一個世界級的強國,我們在做研究時不要被逝去的光環所矇蔽而對未來做出錯誤判讀。

德國工業的驕傲汽車

有些人也許仍然不同意這個論斷,那我們就來剖析一下當代德國的地位和未來趨勢。

德國

換位思考:他人的罪孽

相對於中國人理所當然的把日本的負罪當作一切討論的起點,中國人對德國更多的是看重其輝煌的一面,畢竟,德國人的令人髮指滅絕人性的罪行不是施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就把集中營裏百萬白骨的哭訴一筆帶過而只欣賞其煌煌武功,就如同因爲蒙古騎兵的屠刀砍的不是我們當代漢人的脖子,我們就把成吉思汗當作我們的大英雄。於是,德國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具有很強審美色彩的國家,帥氣的黨衛隊制服,威武的虎式坦克,黑紅相間的帝國標誌,無不讓國內的軍迷神往,而國內學者也是着重談論其優秀的民族素質,燦爛的文明成果和輩出的人才。

曾經輝煌的德三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視他國所遭受的苦難,又怎能要求別人理解和認同我們的歷史記憶和訴求? 要知道,二戰中德國屠殺的人數大大超過日本,其一個奧斯維辛集中營所虐殺的人類數量就數倍於日本在南京的暴行,而且這種屠殺是經年累月的以一種制度化的方式冷血的進行,而不是日軍那樣的更類似於歷史中匈奴人蒙古人在侵略戰爭中的屠城, 其對人類神經的震動更加強烈。電影《辛德勒名單》其實已經是大大減低了真實中的視覺殘酷性,但已經足以令人震撼落淚。

辛德勒名單

我在這裏無意去追究和比較幾個國家歷史的罪行,而是想強調這種只看重自己的苦難和仇恨而無視他人的歷史態度,是無法幫助我們科學客觀的去分析真實的世界演變的,也就是說這樣只會給自己造成損失和困擾。 記得兩德統一時,國內很有一些專家學者非常熱衷於鼓吹德國的復興和崛起,認爲其必將重新成爲世界強國之一,甚至將是多極世界中的一極,彷彿德意志第四帝國的戰鼓就要擂響一樣。 這顯然是很荒唐的。 要想破除這種心理魔障其實也很容易,那就是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德國及其鄰國的角度想一下,就能很準確的找到現實的真相。

要想看清楚德國的未來,必須正視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德國是一個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並最終被徹底擊敗並征服的原罪國和戰敗國,而且因爲其戰爭中瘋狂踐踏國際法和人類行爲的底線,可以說是既輸球又輸人,戰後即被鄰國提防,又被世界鄙視,起政治軍事影響連歐洲都已經無法走出去,遑論世界,早已經失去了成爲世界強國的必要政治資源。

有人會說那德國不也重新取得了很多成就,而且感覺其在歐洲過的很舒坦也很像一個正常國家嘛。 是的,表面上看英法德等似乎是很雷同的一類國家,在戰略角逐中是在一個起跑線上,但這裏要注意的是,之所以二戰後德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並重新恢復了部分尊嚴,是因爲德國徹底接受了和平建國以及融入歐洲的方針同時又受惠於美國的軍事保護及其建立的全球化經濟體系,其在冷戰時期的的政治軍事戰略是完全依附於美國爲首的北約,以自保爲目的,這一方面使得德國從來都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領土上駐紮了多國軍隊的半獨立的以安心成爲歐洲大家庭一員爲目標的國家,但同時也使得德國雖然位處冷戰最前沿但其軍備負擔並非特別重,其經濟發展環境其實非常的好,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德國人完成了在經濟上的復興;而在冷戰後,德國也是順應時事,不去追求‘德國的歐洲’,而是安心推進‘歐洲的德國’,從而繼續得到了周邊鄰國的理解和支持。這是很明智的,因爲假如德國去追求非分的國家戰略目標,那麼不需要美國動手,其強大的領國如英法意等就足以組成一個壓倒優勢的同盟將其扼殺,現在歐洲各國只有在符合共同利益的情況下才會視法德軸心爲歐洲前進的帶頭人, 德國如果想夾帶什麼霸權主義的私貨是絕不可能成功的,最後說一點,我們對駐韓美軍和駐日美軍都特別熟悉,但是有誰知道駐德美軍更多甚至快趕上德國現在的軍隊的數量了,更誇張的事近9000萬的德國現在連現代軍隊的基礎預備役都取消了, 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於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願兵役組成。

歷史:短暫的強國夢

其實回過頭看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和英國,法國,俄國這些國際舞臺上地位相當穩定的強國選手不同, 德國作爲世界強國的歷史是很短暫的,幾乎就像曇花,稍縱即逝。早在羅馬帝國時期,萊茵河以東和多瑙河以北地區是蠻族的居住地,這裏的居民民風彪悍卻又政治分散經濟落後,他們可以在條頓堡森林中將妄圖吞併他們的屋大維的羅馬軍團殲滅,但是他們自己卻沒本事建立一個強大帝國。

到了中世紀,這個區域曾經出現過一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但是卻依舊始終無法改變其內部四分五裂的格局狀況,大小封建城邦林立,最多時有1789個之多,而其周邊有法國,瑞典,哈布斯堡等強國虎視眈眈,他們的軍隊不時在德意志大地上縱橫馳騁。 到了十七世紀,更是在法國大主教黎塞留的精心策劃下,經過“三十年戰爭”,將德意志的分裂狀態固定下來,徹底將德國人的強國夢又阻斷了兩百多年,直到普魯士這個德意志邊緣的小軍國崛起,才最終在1870年以鐵和血將德國徹底統一,真正的成爲了一個歐洲乃至世界強國。

從這時起到一戰爆發的1914年,短短的45年,是德意志千年歷史中真正的黃金時期,國土廣大(相對於歐洲的列國形勢),政治穩定,經濟高速發展,機械、化學等工業傲視全球,科技、學術繁榮,德語成爲科技界的世界性語言,哥廷根大學等是世界學術聖地,德國陸軍冠絕天下,在政治上則成爲歐洲大陸的平衡國。可以說德國作爲世界強國的底子和形象就是這個時期夯實的。

可惜的是,德國在出了俾斯麥這樣的一個政治奇才之後,上帝爲了公平又給了德國一個政治蠢材—威廉二世, 在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帶領之下,德意志帝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葬送,德國的好時光就此結束,一戰後的德國先是陷入惡性通貨膨脹和魏瑪共和國的政治混亂,接着就迎來了希特勒的納粹黨的上臺,德意志民族滿懷復仇的渴望在狂熱準備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被徹底碾碎。

經過一戰和二戰,德國永遠的失去了東普魯士,西里西亞等奧德河以東的幾乎所有領土以及阿爾薩斯,洛林等當年從法國等國強佔的部分領土,面積從50多萬平方公里縮減到30多萬,這可以說大大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尤其是德意志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和堡壘東普魯士的徹底失去,更是意義重大。 而德國這剩下的領土又被劈爲兩半,東德和西德分屬兩個陣營而幾十年武裝對峙的歷史成爲德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一個曾經的世界強國如今連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把握,只能作爲第一波炮灰被別人準備着隨時投入一場骨肉相殘的戰爭。

一戰前的德國

相對於領土與人口的喪失,更致命的是德國在歷史上的本質戰略弱點沒有消除而是更加強化了,那就是東西兩線甚至是多線作戰的困境, 不管是普魯士的軍事天才腓特烈大帝,還是政治庸才威廉二世,乃至狂人希特勒,無不在面對這個戰略缺陷時焦頭爛額,唯一順風順水的時候就是俾斯麥當政時期,利用克里木戰爭後俄國與英法的敵視而獲得了一個放手西進的戰略機會。

這一戰略困境的本質原因在於:德國在歷史中所能控制的中歐地區固然在面積和人口等國力的基礎方面可以比較容易的超過單獨的英國或法國,但卻很難超過英法之和,更不要說妄圖同時壓倒西線的英法和東線的俄國,而德國如果想獲得歐洲的霸權就必然會招致這幾個強國的聯盟的打擊,那麼德國唯一的希望就在於以內線作戰的速度和配合優勢,快速調兵,集中力量先幹掉一個方向再解決另一個, 但很顯然,這一目標接近於德國國力的極限,而且其運氣也不太好,當幾百年來歐洲政治的離岸平衡手英國的國力不足以加上法國就能壓倒德國時,另一個更加強大的離岸平衡手美國出現了, 結果造成德國在二戰中迅速解決掉法國時似乎很接近於成功了,但卻最終還是無法避免諾曼底登陸後依舊掉入兩線作戰的陷阱。

二戰後,面對西方雄起的超級大國美國和東方重工業化的龐大蘇俄,德國的力量已經相對渺小化了,兩線作戰從一種難解決的困境被昇華爲一種徹底無法逾越的存在,德國可以獨自行事的時代徹底過去了,對此人們不要抱任何幻想。

經濟復興,但強國地位無法復原

二戰後,德國在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後,很快就開始了經濟復興的快車道,尤其是西德,在60年代經濟規模就超過了英國而成爲世界第二,雖然在60年代末又被更加後來居上的日本所超過,但是其西方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的地位迄今一直未變。德國人繼續展示其在工業和科技領域的才華,有一個時期德國的外貿出口規模甚至還超過了美國。於是很多人,包括中國的很多學者都把這作爲德國重回強國寶座的證據。但這是不正確的,除了前述德國在政治上已經破產,無法重新聚斂起足以支撐起自己強國地位的政治資源外,就國力本身來說,德國也因爲有致命缺陷而無法真正發揮世界影響。

第一, 德國在國防高科技上已經被閹割,二戰後的德國不能研製和擁有核武器、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核潛艇等大威力進攻性武器,也不再獨立研製戰鬥機等主戰裝備,在噴氣引擎等核心技術領域也遠遠落後於美英,連法國也大大不如,可以說其軍事產業體系是不完整和技術層次相對較低的,而這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我們知道,現代軍事高科技需要長期投入、系統規劃、和深厚的技術積累,所謂的德國或日本可以在一夜之間搞出核武器云云純屬意淫, 即使是美國,要想新搞出一款戰鬥機或者洲際彈道導彈,也要以十年計,更不要說嚴重缺乏技術積累的德國或日本。

第二,德國的技術和產業相對侷限於較傳統的汽車,機械,化學等領域,而在微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航宇等領域上與美英等國相比則落於下風。 而世界的金融中心也是以紐約和倫敦爲第一層次的中心, 德國自從歐元誕生後因爲失去了堅挺的馬克以及消化東德的沉重經濟負擔,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升反降。所以可以說德國在科學技術和經濟產業領域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經遠不如30年代時那麼耀眼。 德國人在經濟上是做的不錯,但是整個世界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改變,這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德國如果安心在西方世界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確實是一個技術先進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的國家,但是它已經無法扮演世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的角色。

第三, 德國就經濟規模而言,對英國或法國的優勢並不大,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就英法德日這樣的高度發達的國家而言,其人均勞動生產率大體相當,其優勢的大小正比於人口規模,德國對英法的經濟優勢,直接來自其8000萬人口相比於英國或法國的6000萬人口的優勢,而其對日本的劣勢,也主要在於相比於日本1.2億的人口劣勢。可見,就經濟潛力來說,只要英法的合計1.2億人口連起手來,就已經足以壓倒德國。 德國所追求的國際政治目標,最好的就是以法德爲軸心推動歐洲的統一,進而通過聯合的歐洲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根本利益,而不是自己去做單獨的強國。

第四.在自然資源方面,德國資源匱乏,除了煤炭和鉀鹽等少數資源外,幾乎所有戰略性資源都完全依賴進口,在這點上英國都比它強的多,至少英國有北海的油田,除供應自己外還連續出口了很多年。而且德國的國內市場狹小,經濟也高度依賴出口,是一個兩頭在外的泥足巨人。所以美國的核保護傘以及對全球海洋航道的控制與和平利用,在一個很長時期內都是德國得以安全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五,德國的人口出生率很低,人口結構在持續老化,現在的德國已經不是1914年或1939年時的那個孩子成羣朝氣蓬勃一心爭霸天下的德國,比如自1970年以來,德國新生兒數一直少於死亡人數。在1996年至2006年間,50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從810萬增加到950萬,而40歲以下的就業人口則從1870萬減少至1660萬。勞動力的匱乏使得德國不得不大量輸入來自土耳其等國的穆斯林勞工,但是這又帶來了宗教,種族等各種社會問題,富裕的生活和高額的社會福利使得整個社會日趨安逸懶惰,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早早就養成了啤酒肚, 甚至德國的聯邦國防軍中也不乏大胖子,而且由於德國是義務兵役制,且服役期只有2年,造成今日的德軍軍事素質相當一般,在有的演習中甚至被意大利等國的軍隊羞辱,都這現在的德國人都堅持不住,已經取消了預備役。

第六,說到軍事力量,從當前看更關鍵的因素不是德國青年數量的減少和心態與素質的改變,而是在於德國基於自己的國家戰略目標採取了很明智的重經濟輕軍事的國家戰略。 前面說了,德國是沒有核武器的,也沒有航母,核潛艇,戰略轟炸機,預警機(北約國家共用一個E 3機隊),大型兩棲攻擊艦,中遠程彈道導彈,戰略導彈的預警和防禦體系,獨立的軍事衛星羣,戰略偵察力量,等等,德國的現在的軍事力量是一種戰術性的防禦力量,空軍以戰術戰鬥機攻擊機爲主,在過去裝備的主要是F 104等防空型戰鬥機,爲了省錢,德國甚至一直到90年代末還以改進的F 4鬼怪戰鬥機爲防空主力。德國海軍在二戰後一直以驅護艦隻和常規潛艇爲主,現在的實力只有十幾艘護衛艦,而其地面作戰力量現在不但規模也縮小到了只有20來萬,同時也缺乏戰略空運和兩棲兵力配合,不像英法那樣具有一定的遠洋投送和部署能力。 以這樣的軍事力量,想在世界上發揮多大作用是不可能的。 而要想建立一支類似英法那樣的小而精的可以全球作戰的力量就需要耗費若干個十年,更遑論美國那種全球性軍事存在。 所以請務必注意,德軍的榮光已經過去,不要沉迷於第三帝國的遺蹟不能自拔,不信的話我們可以把德國和法國做一個對比,法國擁有戰略核潛艇和相應的核戰略,德國在這些方面束手無策,法國有自己的戰略偵察衛星和航天發射體系,德國沒有,法國有核動力航母和核潛艇,可以快速在萬里之外建立應付危機的軍事存在,德國沒有,法國有自己的達索,斯耐克瑪和透博梅卡,可以獨立的研製和生產現代戰機,而德國必須依賴進口,法國有很多個海外領地和基地,德國沒有,……, ——在軍事上德國在西方世界比英法要弱一個檔次,排除迷霧,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所以,一個基本事實是:德國是不自由的,他的國家戰略被從四面八方和各個層面捆的死死,幾乎只有一個選擇:德國的立國之本不是稱霸歐洲而是必須依託於歐洲的集體諒解以及美國的保護和扶持。 德國以一國之力去角逐世界霸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任何幻想德國重新再做世界一極的都是不問世事不負責任的意淫,面對美國被割肉都無力還手的日本,那麼比日本更差,實力更弱的德國又是什麼情況還需要說嗎?網上對德國的各種美好其實只是意淫罷了,德國的定位只是一隻被打斷脊樑的肥羊,看着光鮮亮麗,其實隨時被割羊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