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物館收藏着衆多的中國瓷器,而遊覽其中,不少中國遊客認爲,這些珍品大多是被西方搶劫的,即使是被收購的,也是超低價。近日,中國著名瓷器鑑定專家劉越向記者澄清了這些誤解。

著名瓷器鑑定專家釋疑:中國瓷器多由貿易流出,收購價不菲

2019年1月12日,中國瓷器鑑定專家劉越在北京中國書店舉辦題爲《美藏於斯:海外收藏中國陶瓷的故事》的分享會。他介紹:“海外收藏的中國瓷器保守數量爲一萬五千件,但這些瓷器大多是在過去的一百年間通過正常貿易流向海外,而非搶掠”。 (圖片均來自華輿 攝影/李雪峯)

正規貿易

劉越從事中國瓷器拍賣約20年,曾任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陶瓷部負責人,走過世界衆多博物館。遊覽中,他注意到一現象,在楓丹白露宮、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的中國展區,不少中國遊客認爲,他們眼前的這些中國瓷器,多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搶掠的。同樣,相近的觀點也常見網絡,網民也對此義憤填膺。

事實並非如此。劉越做過統計,“從清朝乾隆年間至八國聯軍劫掠,這期間,陳放在圓明園的瓷器約有6000件,而海外收藏的中國瓷器,保守數量在一萬五千件。”他說,這些中國瓷器,大多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通過正常貿易流向海外的。

劉越認爲,中國在明代時,就外銷瓷器,而西方真正意義上收藏中國精美瓷器則始於19世紀末,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在該時期收藏了一批珍品。“該博物館的六樓,密密麻麻擺滿了來自中國的官窯瓷器,色彩絢麗,很是震撼。”這些多是英國人威廉·古蘭特的遺贈。

威廉·古蘭特,是位醫生,清朝光緒年間,工作於北京。當年,他經常逛北京琉璃廠,用流利的中文尋寶討價,並將淘到的上品瓷器帶回歐洲。據劉越介紹,在清朝末年,像威廉·古蘭特這類的歐洲淘寶者並非少數。

此外,在美國,個人收藏者以及博物館也收藏有大量精美的中國瓷器。劉越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些古董商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代辦機構。在這裏,中國瓷器被議價、收購,並由此流向美國。

收購價不菲

著名瓷器鑑定專家釋疑:中國瓷器多由貿易流出,收購價不菲

2019年1月12日,《美藏於斯:海外收藏中國陶瓷的故事》分享會現場,中國瓷器鑑定專家劉越向觀衆介紹被指定爲日本“國寶”的八件中國陶瓷。

中國瓷器被低價收走?劉越說,這也個誤解。

清康熙青花冰梅紋蓋罐,是瓷器收藏家眼中的精品,1887年,曾被一歐洲收藏家以830英鎊收購。“摺合成現在的價格,至少需要400萬元人民幣。”劉越在拍賣公司曾也見證過同款瓷器的拍賣,價格最高也就是20萬人民幣,可見,1887年,西方人收走它,代價不菲。

也就說,一百年前,收藏家從中國收購瓷器,價格高昂,如果沒有充裕的財力,難以爲繼。

於2017年去世的戴維·洛克菲勒被稱爲“世界最老的億萬富翁”,他熱衷於收藏中國瓷器,而他的父親被稱爲小洛克菲勒。

小洛克菲勒不愛奢侈品,卻偏愛中國的明清瓷器,在戴維·洛克菲勒的記憶中,他的父親經常拿着放大鏡,仔細查看那些打算買入的瓷器,確保它們沒有破裂或經過修復。

1915年,也就是戴維·洛克菲勒出生年,有一批中國瓷器正處待售中。爲收藏這些精品,小洛克菲勒向父親借錢,準備買下。對於父親的擔心,他在信中寫道:“我從未在馬匹、遊艇、汽車或其他愚蠢的奢侈品上浪費過錢財,我的唯一嗜好就是那些瓷器——那是我唯一不在乎花錢的地方。”

爲此,小洛克菲勒的父親當時拿出了價值約200萬美元的證券。

劉越說,不難看出,海外收藏家帶走中國瓷器要掏上一大筆錢,很少有人能撿漏。而如今,大家潛意識中,會習慣性地將撿漏的可能性放大化。

著名瓷器鑑定專家釋疑:中國瓷器多由貿易流出,收購價不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