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兵蟹将”满舱 崂山王哥庄开海节和海蜇节启幕“虾兵蟹将”满舱 崂山王哥庄开海节和海蜇节启幕“虾兵蟹将”满舱 崂山王哥庄开海节和海蜇节启幕“虾兵蟹将”满舱 崂山王哥庄开海节和海蜇节启幕

文/半岛记者 肖玲玲 图/半岛记者 宋泓睿(书名除外)

经历了4个月时间休渔期,不光是渔民们想早点出海,吃货们也是按捺不住想早点尝一尝“第一鲜”。9月1日凌晨,王哥庄街道港东渔码头就有不少渔船出海,去“抢”这最新鲜的海味儿!

当天上午,王哥庄“开海节”和“海蜇节”分别在王哥庄街道港东社区的港东渔码头和黄山社区码头举办,同时展现开海后王哥庄渔民们大丰收的喜悦场景,弘扬王哥庄的特色渔村文化,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据统计,开海首日,港东渔码头二百多条船的第一船收获总量四五万斤,比去年同期多不少,最多的海味儿是虾虎和螃蟹,价格也比较亲民。另一边,黄山社区码头20条船捞的第一船海蜇量比往年逊色不少,一天捕获4万斤左右,“比往年起码少一半。”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隋忠芳表示。

■港东渔码头

百船竞发,捞回数万斤海鲜

9月1日上午,记者在港东渔码头的妈祖庙门口看到,港东社区的渔民正在用三生祭海,随着鞭炮的齐鸣声,一条接一条渔船满怀希望地向着大海驶去。据悉,开海第一天,准备了四个月的渔民全部出动,共200多条船驶向大海。由于封海时间长等原因,近海也有很多海货,有些渔船出海两个小时就能赶回来,中午时分一条条渔船满载而归。“今年收成不错。”刘桂芹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这次打上岸的鱼和虾特别多。

粗略统计,此次出海的200多条船,每条船捕获的海货平均有七八百斤,总量比去年同期多,可以说实现了首日大丰收。种类方面主要有虾虎、螃蟹、小舌头鱼、鳗鳞鱼、小黄花、对虾、大海螺、比管等等。最多的要数虾虎、螃蟹、小鲳鱼和蛎虾。收获的总量预计有四五万斤。

渔获丰盛,自然也是吃货们翘首以盼的。当天,码头上那叫人头攒动,跃跃欲试要品尝这第一口鲜味。“每年开海我们都第一时间赶过来买些新鲜海货,港东是咱青岛很有名的渔村,怎么着也得来凑凑热闹。”从市区赶来的市民马女士说。

味美价廉,70块钱买一大包

“这个鱼怎么卖?”……看着海鲜络绎不绝地上岸,观望了一圈的市民们早就按捺不住了,码头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大集市”。渔民刘先生已经从事打鱼行业10年左右,开着自家的船出海,今年开海的第一船收获可不小,螃蟹、虾虎、蛎虾、小杂鱼等,刚一上岸就围上来不少顾客询问价格。他表示,现在的螃蟹和虾虎比较肥美,开海后产量也不少,所以价格也公道。

记者在码头转了一圈,了解了一下市场行情,基本上一般的螃蟹十几元、二十几元一斤就能买到,三四两重规格的螃蟹在35元、40元左右,贵的如六七两规格的则需要80元一斤;小舌头鱼、小黄花、小杂鱼等一般10元三斤;蛎虾个头比较大,一般30元左右;小虾有8元一斤的也有10元一斤的;大的对虾价格在40元左右……“我觉得价格还是比较公道的,大的肯定贵,重点是新鲜!”市民刘女士拎着一大袋海鲜笑着说道,一共花了70多块钱。

游600年渔村,品舌尖美味

港东社区地处崂山北麓,毗邻仰口,三面环海,是青岛首屈一指的美食之乡。社区拥有6000米长的海岸线,还拥有石湾桥旧址、明朝火台、妈祖庙等景点36个。

港东渔码头则是王哥庄街道最大的渔码头,拥有近600年历史。近年来,除了鲜活海产,港东甜晒鱼、一卤鲜鲅鱼、汤腌鱼等海产品及独具港东原生态工艺的特色海鲜宴也闻名远近,诱人美食吸引着众多食客光顾,因此港东的海味也被人们誉为“六百年前的原汁原味”。2018年春节,港东渔码头与青山渔村一起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3》,将崂山王哥庄的地道渔家味儿分享给了全国人民。近年来,港东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青岛市渔业强村”。目前,还申请获批了“鲁崂港东”“港东渔码头”等特色商标,下一步,港东社区的特色渔业将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实现产业振兴。

■黄山社区码头

海蜇产量比去年少一半

记者在当天12点赶到黄山社区码头时,20艘渔船已经归港,渔民们正将海蜇搬运到岸边。渔民们在船上对海蜇进行手工分离,分解出海蜇里子、爪子、脑子、头、皮,头和皮上岸后将被浸泡在明矾的池子和盐水桶中,经过处理后被加工成海蜇头、海蜇皮等。而海蜇里子、脑子、爪子将被倒入锅里将现场开水绰熟进行摊凉后冷藏。渔民告诉记者,如果不及时加工,海蜇则会化成水“跑了”。

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隋忠芳介绍,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今年海蜇的产量比往年逊色不少,“起码少了一半。”他说,从当天上午10点出海,到12点多归港,一船产量也就一千多斤,连往年的一半都不到,“按照这量来算,今天一天的产量也就4万斤。”产量少了,价格自然也会贵一些。即使如此,海蜇也是供不应求的,尤其是海蜇里子、爪子、脑子等,市面上很少能见到。一上岸就会被收购运到周边的渔家乐、酒店等,制作成新鲜味美的海蜇宴。

黄山社区附近海域有海沟,最适合海蜇繁衍、生长的,所以渔民们世代在此捕捞海蜇,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从岸边到海蜇聚集地只需要15分钟左右,渔民们捕捞的海蜇都是活的,保证新鲜,口感爽是黄山海蜇的一大特色。目前,黄山社区有渔船20余条,年捕海蜇600万斤。年轻人大多从事渔家宴、合作社、旅游等方面的经营。据统计,渔民每户收入4万余元,海蜇的深加工产品年产量达30万斤。“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黄山海蜇这个品牌等,明年会尝试大批量在网上销售。”隋忠芳表示。

与海蜇宴合影有机会拿礼品

据悉,此次海蜇节一直持续到9月16日,期间设置了观海蜇船上分离、岸上加工,黄山海蜇宴六大名菜网络评选,品黄山海蜇宴、我为黄山海蜇宴点赞拿奖、游海洋民俗馆等板块,使广大游客到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感受地道的海蜇非遗文化、渔家文化及美食文化。其中最值得期待的便是“网红”黄山海蜇宴了。海蜇宴主要有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爪子炖拉瓜、海蜇里子炖黑头鱼、蒜泥蜇皮等十几道菜,广受市民游客欢迎。

海蜇节期间,这两个活动尤其不容错过:1.“我为黄山海蜇宴集赞拿奖活动”将在9月1日至9月9日举办,只要市民游客们到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品尝正宗海蜇宴,与海蜇宴合影并定位黄山社区发布朋友圈集赞88个以上,截图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将获得海蜇礼品一份。2.黄山海蜇宴六大名菜网络评选,9月1日~16日期间关注王哥庄街道官方微信号“山海小城王哥庄”即可投票评选。

特写 “开海节”全家总动员,码头买海鲜

文/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钟迎雪

9月1日12点,半岛记者调查走访沙子口、南姜等多个码头发现,恰逢周末,又是“财神节”,这一天老老少少一家又一家拥入岛城各大码头,不止奔着海鲜而来,还要看海、看船。有市民说,青岛人这是过上了“开海节”。

3岁小朋友“采访”渔民

半岛记者在走访调查沙子口码头、南姜码头时,见到了很多跟随父母来的孩子。相比之下,众多孩子中一些三四岁的孩子最为活跃,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渔船,瞅啥都新鲜。在沙子口码头,一名3岁多的小男孩就被一艘大铁皮船吸引了,他看着渔民忙碌着收拾船只,十分好奇。在家人的鼓励下,男孩鼓起勇气,开始“采访”渔民:“叔叔,你们要干什么?”本来忙碌着的渔民被这小男孩逗乐了,赶紧告诉他这是要出海收购海鲜。“孩子没坐过船,今天带他来见识下。”小男孩的母亲王女士告诉半岛记者,恰好周末,天气又很好,全家人一起,就像旅游一样来码头转一圈。半岛记者注意到,像王女士一家,全家总动员来到码头的市民络绎不绝。

“我们不是渔民也开海”

在沙子口码头,半岛记者还见到了一名5岁的“小渔民”。他的父亲杨先生告诉半岛记者,“虽然不是渔民,今天也开海了。我们几个朋友合伙凑了几万块钱,在5年前买了一条6米的木头渔船。开海之后,我们就出海捕鱼。”杨先生说,因为他们中有人做过渔民,很拿手,所以自己动手出海捕捞,收成还挺好。

“我们不是职业渔民,不会经常出海。就是偶尔组织一下,出海捕捞点海货。像什么螃蟹、虾、鱼……种类很多,几家一分,每家都能有个二三十斤。”杨先生说,虽然市场上刚捕捞的海货非常新鲜,但相比之下,自己捕捞的海货更是鲜上加鲜。

买海货还要靠“抢”

在南姜码头,1日中午12点左右,渔船陆续返回。半岛记者注意到,码头上跟去年一样,很快就排起了汽车的长龙,码头上热热闹闹就像个大集市。

“这也太‘吓人’了,买东西怎么还靠‘抢’。”头一次来到南姜码头的市民王女士被眼前的场面震撼:只要渔船靠岸,商贩们先一跃而上,将大头给买走了;剩下的海货摆放到码头地面上,有人还在查看品质呢,旁边人就大手一挥,说“包下了。”

半岛记者走访了解到,红虾18元/斤,小海鳗20元/斤,虾虎15元/斤。算上各种杂鱼,便宜的海货5元一斤就能买到,价格高的海货要数一名渔民捕捞的对虾,每只个头都在20厘米左右,都是活的,摊主直接要价180元/斤。

“只有没有重要的事情,我每年都要在开海这天来码头一趟。”家住李村的王老先生今年68岁,他选中了好几包海货,在码头上就打电话通知儿子晚上回家吃饭。老人说,每当这一天在码头上买了海鲜,一直到第二年5月,桌子上就断不了新鲜的海货。“开海更像是一个节日,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多么美的一件事!”王老先生乐呵呵提着海鲜离开了码头。

■链接 凌晨出海“抢”鲜 一趟赚一两千元

当天上午,在沙子口码头,不少市民略带失望地离开了。这一天,码头上的各种渔船正在陆续离开,大多都是收购船,一般会用上两三天才能返回。也就是说,再过几天,沙子口码头将有大量新鲜海货到达。

记者看到,有一条铁皮船计划下午出海,一辆货车轰隆隆驶来,将车尾对准了渔船,自卸车斗开始升起,白花花的冰块都装上了渔船。这条船的船老大徐先生告诉半岛记者,他的这艘船是收购船,船长共36米,船上共有8人,总共可以装十几万斤。为了储存,船上刚装上20吨冰块,“一吨冰块要200多块,算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在不远处,船老大刘先生正在查看渔船的情况,他还没确定出海时间。半岛记者来到刘先生的船上,探访这条船的情况。对于能装冰块的地方,半岛记者最为好奇,刘先生介绍,这个区域叫做鱼舱,冰块储存进鱼舱里,里面空间很大,收购了海货后就放进鱼舱,把冰块铺到海货上保鲜。

在南姜码头,半岛记者采访了多名出海捕捞的渔民。其中蒋先生在1日凌晨就出发了,这一趟下来,捕捞了一些红虾、舌头鱼、海鳗、虾虎等,每一样都有数十斤,摆放到码头上,很快就销售一空,最后赚得一两千元。

“我已经换了比较大的渔船,所以能捕捞的多一些。”蒋先生说,养一条大船的费用会比小船高不少,不过好处是安全系数高了不少,挣钱也相对多一些。与往年一样,今年他还是雇了一些人,而去年300元一天的工钱,今年涨到了500元。“这些费用都是一年一个价。”他说,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要天气允许他就要出海,“成本已经很高了,要是不干活,更挣不到钱了。”

一名渔民告诉半岛记者,近几年里的海洋捕捞,很看重“运气”,有时候出海能捕到很多海货,有时候就很少。不过,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渔民们开始理解背后的深意:为了给大海喘息之机,也为了人们能长久的吃到新鲜海货,当然也是为了渔业从业者不再空手而回。

[编辑: 刘晓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