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國四公子”有多種說法。此說源於上海,一般認爲是孫科、張學良、段宏業(段祺瑞之子)、盧小嘉(盧永祥之子)4人。1920年代初期孫中山與張作霖、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四公子”出自出此。但段應改爲張孝若(張騫之子)。孫、張、盧、張四人年齡相近,均爲政治、軍事、經濟名人嫡後。

此爲26歲的孫科。1924年,孫科受父親孫中山指派到奉天與張作霖面談討直事宜,恰巧,盧永祥也遣兒子盧小嘉來拜見張作霖請求支持。張學良與孫科和盧小嘉的會面成爲不可避免,於是便有了“三公子會談”之說。

張學良生於1901年,風流倜儻,人稱“少帥”。其父親張作霖參加過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成爲“東北王”,爲奉系首領。子承父業,張學良主政東北。

盧小嘉父親盧永祥早年跟隨袁世凱,1912年任師長,1915年受封子爵,任淞滬護軍使,1919年升任浙江督軍,控制上海。盧小嘉在上海不可一世,暗殺了警察廳長。1924年盧永祥戰敗下野,1933年病逝。盧小嘉移居臺灣,從此淡出。‍‍1960年代去世。

孫科、張學良、盧小嘉三人均年少官高。而段宏業不理政事,與孫、張、盧等人素無往來,並長居於京津。另外,段琪瑞認爲比張作霖大一輩,讓小女兒稱張作霖爲“張大哥”,也不同意其子與低一輩的張學良結拜。因此段宏業不應在“四公子”之列。

在孫、張、段結爲反曹錕同盟時。張謇在軍政各派系間的周旋對於結盟起到了實質作用,而此時他的兒子張孝若作爲北洋政府的考察實業專使剛剛從歐美周遊歸來,當然地被歸於“公子”之列。“三公子”故而爲“四公子”。

張孝若生於1898年,曾擔任江蘇省議會議員、吳佩孚聯軍司令部參贊、淮海實業銀行總經理等職。1926年其父張謇去世後,繼任大生紗廠等企業董事長、私立南通大學校長。1935年10月17日,於上海遭僕人暗殺,時年37歲。

以上“四公子”均生於1891至1901年間,年齡相仿,均爲實力派嫡後。“四公子”還有一種說法爲:傅侗、張伯駒、袁克文及張學良四人。此四人說法產生時間應第一種說法之後,且多爲風雅文人。

溥侗生於1871年,系溥儀堂兄,文化素養深厚,酷愛崑曲和京劇。但屬沒落貴族,且年長其他公子二、三十歲,在那個年代,起碼長一輩。

同屬沒落的袁克文,在父親死後便往來於京、津、滬等地,從事收藏、書畫、填詞、作詩、撰文、唱曲等名士活動。1931年在天津患猩紅熱去世,一生揮金如土的袁二公子身後只留下了20元錢的遺產。

張伯駒1898年,其父張鎮芳是袁世凱的表弟,曾任長蘆鹽運使、直隸按察使等職,因參與袁稱帝和張勳復辟而入獄身敗名裂。張伯駒雖有"神童"之譽,但也屬沒落一族,直到1937年大辦堂會才以“名票”出名。

溥、袁、張三人均爲落魄儒雅文人,與後起之秀的“少帥”張學良同列,也只能說明張學良的風流倜儻在當時是很有名的!

幾種盛行的說法,都少不了張學良!他還位列“民國四大美男”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