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僅2萬多億港元的香港,擁有一個近35萬億港元市值的資本市場

李小加:用“小身體”頂住“大帽子”

本報實習記者 黃靈靈 攝

本報記者 吳瞬

李小加,港交所歷史上第一位非香港土生土長的行政總裁,來自內地的背景讓媒體的“聚光燈”始終聚焦於他。

李小加執掌港交所8年,港交所在這8年間不斷創造歷史:互聯互通取得巨大進展,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開通;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25年來最大變革,新的上市制度4月30日正式生效,小米等“同股不同權”公司開始赴港上市……

5月4日,李小加在香港接受了中國證券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他看來,GDP僅有2萬多億港元的香港,擁有一個近35萬億港元總市值的資本市場,無疑是一個“小身體”戴着一頂“大帽子”,也意味着香港資本市場存在天然的不穩定性。港交所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與調整,才能保持和鞏固自身優勢,這也是近年來港交所不斷改革的初衷。

港交所的特殊角色

“一般的市場都是背靠本地經濟,經濟體量的大小,決定了有多少公司會在這上市,GDP和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一般是1:1左右。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市場,香港只有2萬多億港元的GDP,可是我們這兒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差不多是35萬億,這麼小一個GDP頂了這麼一頂大帽子,天然就是不穩定的。”因此,香港資本市場實際上是承載了遠遠超於這個市場之內的經濟體的資金和融資需求。李小加認爲:“來這兒上市的公司,來這兒的錢,都是自由流動的,我們沒有任何天然的權力讓它來這兒。那作爲一個小身體,你真想撐住這個大帽子,不要一會倒了,一會跑了,一會來了,一會不來,就意味着你要不斷的調整你的支點,你這個支點一定要放在最有利的地方。”

李小加表示,對這個市場有充分認識後,就不應該有一種天然就應該怎樣的心態。“香港天生缺乏這種天然對別人的支配能力,我們只能靠自己創造吸引力,讓人家願意來而且願意持續地呆在這兒。如果情況稍微有什麼變化的時候,我們能夠迅速地去適應改變,讓人家有理由繼續待在這兒。”

“這個市場必須要有一個不斷適應的能力,才能讓這個小小的身體通過不斷地調整,牢牢地把這個大帽子頂在身上。同時,這個小身體必須永遠抱有一種危機感和使命感,我的使命就是要頂住這個大帽子。”李小加說。

不僅是香港,港交所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就非常特殊。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是三個角色集於一身,既是監管者,又是一個市場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港交所本身也是個上市公司。這其中既有監管利益,又有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三者利益有一個做不好都不行,互相之間怎麼找到有機的平衡,是一個非常有挑戰,但是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改革值得多花時間

理解了香港與港交所的特殊角色,就不難發現,港交所雖然在近幾年成功推出多項重大改革,但這些改革往往都是異常艱難地才能推進下去。僅上市改革一項,從拒絕阿里巴巴到新的上市制度出臺,中間就歷時超4年。

在李小加看來,港交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凝聚市場共識、以理服人。“我們看上去似乎很強大,但在我們這個市場,推動任何改革都必須靠巨大的市場說服力和市場信用。我們手中的工具有限,只能靠擺事實、講道理。”

回顧當年的阿里巴巴事件,李小加表示:“當時在阿里巴巴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到整個市場的意見是空前不一致。大家都知道香港作爲一個經濟體,作爲一個市場,失去這樣的機會,損失是非常直接和可惜的。但回過頭來看,實際上我們不用太在意損失了什麼,因爲這次新經濟發展的大潮流纔剛剛開始,中間差了一兩波並不要緊。”

“在上市改革這一重大問題上,我們必須在堅持程序正義、市場公平和投資者保護等大原則的前提下,凝聚市場共識,與市場各方一起制定規則。”

制度的安排是不能朝令夕改的,李小加認爲,從這一角度來看,多花一點時間和成本都是值得的。“表面上看,香港效率似乎比較低,做事情時間很長,但是實際上是因爲我們所做的改革是對規則的改革,需要極其嚴肅,改革完以後要得到市場廣泛的接受,經得起時間和市場的考驗。”

下一步改革更難

“任何一個大的改革,時機到了,就很容易順水推舟。如果時機還沒到,你靠硬推是推不了的。所以說,要不斷注意市場和利益取向的變化,使得大家在突然發現這個棋盤正在往一個新的方向走的時候,能夠早點把棋子擺下去,使得很多的事情能夠水到渠成。不能等大家都知道這個潮流之後,臨時去挖渠和去做水利工程,這就太晚了。”李小加認爲,互聯互通、上市改革等問題實際上都是未雨綢繆、水到渠成的結果。

據瞭解,此前港交所的《2016-2018戰略規劃》中的深股通、債券通等工作基本已順利完成。對於下一個三年戰略規劃,李小加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目前港交所新的戰略規劃正在制定之中。

不過,李小加強調,下一個三年戰略規劃非常難制定。“我們運氣很好,過去的三年戰略規劃,基本上三年前說的事後來都做到了,似乎給別人一種錯覺——你們看得很準。但實際上事前很難全都看準,規劃能否實現,有不少運氣的成分。”

李小加坦言,規劃是基於現狀做出的對未來的最佳判斷,這個判斷一定要動態地進行執行和調整,而且越到後邊越不一定看得準。“比如說在一條河上一個橋都沒建的時候,你去建個橋,這是大概率不會出錯的。但如果河上已經建了七、八個橋,下次還要建橋就會非常難決策。未來要建什麼橋,火車橋、公路橋還是什麼隧道,很多東西你不一定看得準。”

對於這些年的成績,如果要打分,能給自己多少分?對此,李小加表示,自己給自己的成績打分肯定是不客觀的,但如果給自己的努力打分,他認爲可以接近滿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