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一位老師說,平時,這些鄉村孩子很難有機會走進博物館,直播公益課“彌補了地域、時空帶來的缺憾,讓孩子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自這一直播公益課開始,來自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湖北、山西、陝西等地方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帶孩子們認識了各具特色的歷史、地域文化以及各館內的珍貴文物。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一根網線,連起鄉村孩子和現代博物館教育

“這幅珍貴的磚壁畫中的主人公是竹林七賢,他們是魏晉時期的‘第一男子偶像天團’,受追捧的熱度好比現在的流行團體組合TFBOYS(加油男孩)。”藉助現代社會的流行元素,江蘇省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盧小慧在直播間,以一堂生動的公益課,爲網絡另一端,來自全國150所鄉村學校的數萬名學生,深入淺出地介紹着竹林七賢的人物故事。

這是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聯合途夢教育、國學院網主辦的直播公益課。從3月19日至5月28日,該直播公益課陸續邀請10位專家學者,通過互聯網直播爲貧困地區的數萬名學生送上10堂博物館人文美育課。

用技術爲貧困地區

博物館美育做點事

自這一直播公益課開始,來自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湖北、山西、陝西等地方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帶孩子們認識了各具特色的歷史、地域文化以及各館內的珍貴文物。從民族服飾中的瑰寶貝珠衣、國寶曾侯乙編鐘,到商代甲骨文……孩子們對自己所在的土地上發生的歷史故事、湧現的歷史人物有了更多瞭解。

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龍井書院的孩子們在直播公益課後對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積極踊躍地與授課老師進行線下交流。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一位老師說,平時,這些鄉村孩子很難有機會走進博物館,直播公益課“彌補了地域、時空帶來的缺憾,讓孩子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這樣的效果,正是主辦方籌備此次活動的初衷。“城市孩子對博物館已經非常熟悉了,而很多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可能連走出縣城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走進博物館。我們想利用直播技術爲這些鄉村孩子打開一扇窗,推動他們繼續探索歷史文化知識。”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說。

搭建與鄉村孩子

近距離溝通的平臺

“博物館的職能之一便是教育。短短的40分鐘直播課,能否滋養這些孩子的思想與心靈?”作爲一名博物館工作人員,盧小慧帶着疑惑接受了此次活動的邀請,希望能夠爲鄉村博物館美育探索盡一份綿薄之力。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很多參加直播公益課的老師都是第一次走出博物館,以互聯網直播形式授課。如何把文物和歷史講活,讓孩子們真正感知文化的魅力,是主辦方和這些授課老師共同思考的問題。

“好的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識。我希望通過這40分鐘,激發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與好奇,讓他們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盧小慧爲此做了精心準備,首先她讓孩子們對南京博物院有了初步認識,其次爲孩子們介紹了一件館藏文物——《竹林七賢與榮啓期》磚壁畫。“我的研究方向是六朝歷史與文化,這件文物不僅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出土文物,也是國家首批64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更爲重要的是,這件文物的背後有許多歷史故事,這些故事也恰恰是中小學生易於接受的。”盧小慧同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對這件文物及其歷史背景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記者注意到,這些課件模板的製作、圖片的選擇、動畫效果的演示、視頻的播放等諸多授課細節皆有考究,既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也充滿童趣。每節課還會留出10分鐘讓觀看直播的學生和老師互動問答,學生們也可以在課後與老師繼續溝通。

考慮到收看直播的學生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長期從事歷史與民族文化研究的上海博物館館員張經緯把高山族貝珠衣、苗族破線繡和赫哲族魚皮衣作爲授課重點。“我儘量避免像傳統授課那樣以文字來展現內容,而是選擇以多媒體形式,展現能夠引發孩子興趣的文物。這些文物或許是他們在日常生活或者課堂中很難接觸到的,對他們的個人修養和知識儲備會有幫助。”張經緯說。

“根據學生課後作業的反饋,我認爲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孩子們具有很高的天賦,如果給他們同樣的平臺和資源,這些鄉村孩子應該不亞於城市孩子。”盧小慧說。

“直播+博物館”

耕耘鄉村美育土壤

實際上,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是當下教育領域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優質課程和師資水平上的不均衡在美育教育、人文素養教育領域體現得尤爲明顯。近年來,隨着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鄉村學校校舍、教學設備、網絡條件越來越好,這無疑爲網絡直播課的實現奠定了硬件基礎。

有關教育專家認爲,“互聯網+教育”對美育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對此,盧小慧也表示:“互聯網直播平臺是普及歷史文化教育的很好的媒介,它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同時能優化教育資源,將最新的現代科研成果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在她看來,互聯網直播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博物館將其社會服務功能發揮到最大。

張經緯對直播公益課的觀衆數量感到驚訝,“博物館每天最多的參觀人數爲5000人次至6000人次,但是藉助互聯網技術,參觀流量可以成數百倍地增加。”這也讓他思考博物館與公衆之間的深層聯繫,“參觀者即便離開博物館,也能在線上觀展和接受博物館教育,這是網絡直播平臺賦予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延伸價值。”張經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