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城西北约两千米处的擂鼓墩依山傍水,是绝佳的风水宝地。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庄王为平息宰相斗越椒的叛乱,亲自在此擂鼓,指挥军队作战,一举而平叛乱。因这场恶战,擂鼓墩的名字流传至今。

1978年2月,湖北随县(今随州)城郊,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为扩建厂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石破天惊,不仅意外发现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曾侯乙墓,也打开了通向一个古国之门。

随着考古人员的挖掘,大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单就椁室而言,比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越王勾践的楚墓大8倍。这样大的木椁,在当时尚属首例。

只见椁室内一片浑水,水面上漂浮着几具木棺。在抽水的同时,为防止木棺将下面的陪葬品砸坏,又动用起重机将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来。打开棺盖,都是年轻女性的遗骨,年龄在13岁~25岁之间。这样的女尸,整个墓穴一共有23具。经专家认定,这些女尸应该是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

这些青春女子是做什么的呢?墓主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考古人员在墓中室发现了放置随葬品的礼器和乐器上万件。一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编钟露出来。这简直是一座地下音乐厅。终于墓主重达3吨多重的主棺被发现。经鉴定,棺内装殓的是男性墓主。结合出土于主棺旁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戈,可以断定棺内之人是战国时期曾国的诸侯,名“乙”,因此称之为“曾侯乙”。

而那些殉葬的少女全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女乐手,也就是古代音乐人。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正是因为喜欢这些乐器和女乐手,才把这些青春女子杀殉。

从这些女子周围散落的乐器看,有琴、瑟、悬鼓、笙、笛、箫等,是适合室内演奏的小型乐队。出土实物显然是摹仿墓主人生前宴乐场面而精心安排的。

在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王公大臣普遍蓄养和馈赠女乐手的习俗,如《论语微子》中说,齐国派人送来一班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于是数天不上朝听政,孔子见了,便离开了鲁国。战国贵族饱食终日,沉溺于钟鼓之乐的腐化生活。

这些女乐手主要工作是学习歌舞,供主人享乐。乐户世代相传,于是形成了专门的音乐人队伍。社会上学习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职业音乐人游走于权贵之门,出入宫廷,有的还嫁入豪门,成就了富贵的身家,甚至凭借色艺跻身皇室,成为姬、妃、皇后,如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都是当时著名的女音乐人。

古代女音乐人的身份除了宫妃、宫伎,还有官伎、家伎。蓄养家伎在汉朝更是盛行,主要给主人提供声色之娱。当时不少人家是“家累千金,女伎数十人,丝竹昼夜不绝”。到了唐代,政府甚至还给官员配家伎,以供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