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城西北約兩千米處的擂鼓墩依山傍水,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傳說在戰國時期,楚莊王爲平息宰相鬥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一舉而平叛亂。因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

1978年2月,湖北隨縣(今隨州)城郊,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爲擴建廠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開山炸石。石破天驚,不僅意外發現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曾侯乙墓,也打開了通向一個古國之門。

隨着考古人員的挖掘,大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單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越王勾踐的楚墓大8倍。這樣大的木槨,在當時尚屬首例。

只見槨室內一片渾水,水面上漂浮着幾具木棺。在抽水的同時,爲防止木棺將下面的陪葬品砸壞,又動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來。打開棺蓋,都是年輕女性的遺骨,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這樣的女屍,整個墓穴一共有23具。經專家認定,這些女屍應該是爲墓主人陪葬的人殉。

這些青春女子是做什麼的呢?墓主又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考古人員在墓中室發現了放置隨葬品的禮器和樂器上萬件。一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編鐘露出來。這簡直是一座地下音樂廳。終於墓主重達3噸多重的主棺被發現。經鑑定,棺內裝殮的是男性墓主。結合出土於主棺旁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戈,可以斷定棺內之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名“乙”,因此稱之爲“曾侯乙”。

而那些殉葬的少女全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女樂手,也就是古代音樂人。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正是因爲喜歡這些樂器和女樂手,才把這些青春女子殺殉。

從這些女子周圍散落的樂器看,有琴、瑟、懸鼓、笙、笛、簫等,是適合室內演奏的小型樂隊。出土實物顯然是摹仿墓主人生前宴樂場面而精心安排的。

在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的王公大臣普遍蓄養和饋贈女樂手的習俗,如《論語微子》中說,齊國派人送來一班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於是數天不上朝聽政,孔子見了,便離開了魯國。戰國貴族飽食終日,沉溺於鐘鼓之樂的腐化生活。

這些女樂手主要工作是學習歌舞,供主人享樂。樂戶世代相傳,於是形成了專門的音樂人隊伍。社會上學習音樂的人也越來越多,職業音樂人遊走於權貴之門,出入宮廷,有的還嫁入豪門,成就了富貴的身家,甚至憑藉色藝躋身皇室,成爲姬、妃、皇后,如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都是當時著名的女音樂人。

古代女音樂人的身份除了宮妃、宮伎,還有官伎、家伎。蓄養家伎在漢朝更是盛行,主要給主人提供聲色之娛。當時不少人家是“家累千金,女伎數十人,絲竹晝夜不絕”。到了唐代,政府甚至還給官員配家伎,以供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