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資金存管波瀾又起:上饒銀行與部分網貸平臺終止協議

p2p資金存管之事又起波瀾。

日前,上饒銀行被曝將終止與部分P2P平臺合作。

根據部分平臺收到一份關於終止《上饒銀行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服務協議》的告知函顯示:“上饒銀行資金存管業務協議期滿後不再延期,雙方合作關係在協議期滿後自動終止”。

對此,上饒銀行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確實是與有一些(網貸)平臺終止協議,“對於合作終止的網貸平臺,協議到期後我行也會給予適當的遷移寬限期。”

與此同時,本報記者注意到,實際上,去年3月,就有貴州銀行宣佈徹底退出P2P平臺資金存管業務。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指出,終止與部分P2P平臺合作或者退出P2P資金存管業務,主要原因是擔心上線平臺出現問題,影響銀行聲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新形勢下,權衡投入產出比作出的選擇。

融360網貸分析師呂佳琦亦表示,隨着平臺的出清,銀行能對接的平臺也相應減少,因此未來會陸續有銀行退出網貸資金存管。

上饒銀行終止與部分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業務

儘管業內苦等已久的資金存管銀行“白名單”出爐,但這也並不意味着網貸資金存管之路就“一馬平川”。

日前,部分平臺收到了上饒銀行的告知函顯示:“上饒銀行資金存管業務協議期滿後不再延期,雙方合作關係在協議期滿後自動終止”。一時之間,又引起業內對p2p資金存管銀行之事的關注。

截至2019年1月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披露數據顯示上饒銀行共上線78家平臺,且均已上線全量業務。

對此,上饒銀行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了與部分P2P平臺終止資金存管業務的消息,她表示,“我行願意與規範的監管認可以及政府支持的網貸平臺繼續保持合作。對於合作終止的網貸平臺,協議到期後我行也會給予適當的遷移寬限期,以此充分保證平臺方和出借人借款人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上述告知函還指出,協議到期3個月內,網貸平臺待償餘額不得增加,且須完成系統遷移工作。3個月期限屆滿,如平臺仍未完成系統遷移工作,銀行將立即關閉除出借人查詢、提現,借款人充值、還款外的所有存管功能。

對此,呂佳琦坦言,可以看出此次上饒銀行“清理”部分平臺決心之大。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實際上,上饒銀行已經“踩雷”部分網貸平臺。

比如深圳網貸平臺車富88與上饒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的時間爲2018年2月,全量上線時間爲同年3月15日。不過,當前,該平臺已暫停發佈標的,客服電話無人接聽,其官方微信與微博等也已於8月下旬停止更新,疑似失聯等。

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在2018年11月底統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披露的數據時發現,當時上饒銀行共對接87家平臺,而12月上饒銀行主動“下線“9家平臺,且該9家平臺均爲問題平臺。剩餘的78家平臺都屬於中小平臺,且已有三家出現問題。

“2018年貴州銀行宣佈退出存管業務後,不少原來上線貴州銀行存管的平臺更換上饒銀行存管業務。因此接入平臺質量較差,頻頻發生問題以致上饒銀行聲譽受損;現存平臺體量較小,無望通過備案,平臺早晚被清退等因素導致上饒銀行主動‘清理’部分平臺。” 呂佳琦分析指出。

未來或有其他銀行退出網貸存管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3月,貴州銀行宣佈退出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當時,貴州銀行工作人員表示退出存管業務主要是受爆雷潮影響。

“在白名單公佈前,銀行選擇退出存管業務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爲系統不合要求,無法通過白名單測評,因此主動退出存管業務。” 呂佳琦表示。

不過,一些已經通過“白名單”的銀行似乎也有退出P2P資金存管業務之意。

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8日,浙商銀行共上線33家平臺,其中有四家平臺已明確表示要更換存管銀行。

“浙商銀行上線的平臺裏,近期更換存管銀行的平臺數量較多,退出銀行存管的可能性較大。” 呂佳琦表示。

而本報記者瞭解到,對於此時退出資金存管的原因,不少人士認爲主要是銀行擔心聲譽受損。

“在這個階段退出的原因更可能是擔心上線平臺出現問題,影響銀行聲譽。” 呂佳琦分析指出,

網貸行業今年進入備案最後階段,融360網貸評級組之前預測全行業能拿到備案的平臺不過200餘家,其餘平臺只能逐步出清。隨着平臺的出清,銀行能對接的平臺也相應減少,因此未來會陸續有銀行退出網貸資金存管。

而赴美上市的合衆e貸在招股材料中更是披露稱,存管銀行安徽新安銀行要求公司支付一筆“聲譽保證金”。

開鑫貸總經理鮑建富也指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爲一些存管銀行從自身角度考慮,爲了避免潛在的聲譽風險,對存管業務比較謹慎,甚至主動壓縮業務規模。但從平臺的角度來看,現在正是合規備案的關鍵時期,存管銀行終止合作,必然會帶來負面效應。這需要雙發在尊重市場選擇的前提下,進行良好的溝通,就算“分手”也要考慮現實情況,做好善後工作,充分保護出借人的利益。

除了聲譽的問題之外,廣東省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在新形勢下,權衡投入產出比作出的選擇。目前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主要以地方性商業銀行爲主,四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比較少。不少地方性商業銀行想以互聯網金融爲突破口,去與傳統銀行差異化競爭。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要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具備相應的跨界能力,服務能力和IT能力。

“目前銀行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一方面要符合銀監會的監管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兼顧用戶體驗。監管要求方面,銀監會對網貸存管銀行的標準其實還挺嚴格,要進入銀監會網貸存管銀行白名單,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源和具備相應的資金存管能力。用戶體驗方面,畢竟是互聯網金融,跟傳統金融相比,最大的挑戰在於銀行能否隨時隨地提供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如何同時兼顧監管要求和用戶體驗,這對不少地方性商業銀行來說,挑戰還不少。特別是在當下,行業優勝劣汰進一步加劇,分化嚴重,銀行存管業務的營收空間也在下降。當銀行平衡利弊和投入產出比後,選擇退出也是正常的市場行爲。”他亦進一步坦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