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學習書本上不一樣的知識,爲孩子積累生活經驗,這對培養孩子語感也很重要,平常多看多領悟,從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孩子會體會到語言中所蘊含的東西和情感,爲其積累語感,當孩子再回歸書本閱讀的時候就會把生活中的積累和經驗帶進去,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閱讀和理解。可見培養語感對孩子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要。

經常有不少家長,給孩子輔導功課時,焦慮、無奈、發火,以至於家長和孩子間關係緊張,更有甚者被氣得生病導致住院。“孩子作業,家長着急”,已成爲衆多家庭的現狀。

不少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遭遇”,陪孩子寫作業的父母,還真是傷不起,甚至有人說我國八成的父母都“患”有輔導作業恐懼症,還大有蔓延之勢。

輔導孩子作業是當下年輕父母最頭疼的事,而輔導孩子語文作業又最是頭疼的。所謂,得語文者得天下,隨着孩子年級的升高,孩子的語文也成了失分大項,尤其是閱讀、作文更是失分大坑,如何在語文上輔導,避免少丟分也成了很多家長的難題。

朋友的孩子小凱,讀小學六年級了,各方面表現都還可以,數學成績還不錯,每次都是能考八九十分,可就是語文成績不太理想,每次考試分數也總是徘徊在及格邊緣,馬上要小升初了,這可愁壞了父母,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才是輔導功課的真痛點

事實上,小凱父母從小就開始培養小凱的語文能力。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最重要,父母給小凱買了很多各式各樣的書培養孩子閱讀和寫作能力,讓小凱每週必須讀一到兩本書,但是發現小凱寫作能力依然還是太差,花費半天功夫寫出來的作文也是記流水賬。

無獨有偶,鄰居家的孩子小花也讀六年級,成績很優秀,回回考試都是第一,作文也寫得非常好,經常被老師拿來當範文,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才女”,可她性格內斂,只會埋頭苦幹,說句不好聽的就是讀死書,考試做題沒問題,可他卻有交際和上臺恐懼症,每次老師叫他上臺分享學習經驗或者在公衆場合說個話,總是吞吞吐吐,磕磕巴巴,甚至不敢開口說話,完全判若兩人。

爲什麼小凱書讀那麼多作文卻寫不好?而小花作文寫得好卻不善表達?其實,這是因爲孩子語感不好,輔導孩子功課,語文是重點,而語感是“真痛點”。

什麼是語感?其實語感是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是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就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它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等諸多因素。

教育部《語文標準課程》曾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在於培養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可見培養語感對孩子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要。

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才是輔導功課的真痛點

那麼語感從哪裏來呢?

陶行知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觀點: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觀。“生活”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永不枯竭的巨大資源,學生應該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出學習,從不同的渠道採取多種方式學習和運用語文。

葉聖陶也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對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

單靠書本是得不到深切的語感的,只有走出課本,參與實踐,從生活中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然後才能慢慢的獲得語感,因爲生活的積累就是積累語感的基礎。

然後就是不斷地閱讀經典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生活的積累,實現知識的積累,還有感受的積累,這都是語感的一部分。

那麼,平常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語感呢?

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才是輔導功課的真痛點

在語感的形成中,環境佔了很大的因素,所以首先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好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平常在家裏也要和孩子少說口語,儘量多說書面語言。在硬件設施上給孩子提供保障,比如爲孩子購置一些書籍或者有條件去一些專業的培訓學校進行學習。

其次,培養語感要從聽開始。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廣播,既簡單又免費。在現在充滿視覺刺激的世界,孩子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圖像來獲取信息,而聽廣播能通過聽覺能力來獲取信息,能更加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孩子會腦補一些畫面,而非電視上那樣簡單的視覺刺激,同時還能一定程度降低孩子對屏幕的沉迷,保護孩子視力。

第三,讓孩子多閱讀一些高質量的書籍。多讀書,讀好書,尤其是大聲朗誦出來,讀書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口語能力,更是培養語感的一個不錯的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培養語感需要在讀中慢慢品味,細細品味,一字一句地品讀,就像喫東西一樣細細咀嚼,這樣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

第四,做一些情景對話。陪伴孩子閱讀書籍時可以跟孩子做一些情景對話,做一些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通過角色及情景對話體會到書籍的故事情景及感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東西。

第五,多帶孩子在實踐中去鍛鍊。有時候我們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驚訝孩子一些無師自通的表現,孩子有時候會無意識的學到一些東西。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學習書本上不一樣的知識,爲孩子積累生活經驗,這對培養孩子語感也很重要,平常多看多領悟,從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孩子會體會到語言中所蘊含的東西和情感,爲其積累語感,當孩子再回歸書本閱讀的時候就會把生活中的積累和經驗帶進去,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閱讀和理解。

培養孩子語感非常重要,孩子語感不好,語文就學不好,閱讀領悟不了作者的所感所受,作文寫出來也會顯得死板,毫無感覺。這也是因爲缺少“大語文觀”意識,其實就是缺乏生活經驗及積累,語文學習是一個系統的、持續的浸潤過程,“以人爲本”是其根本目的,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真善美的心靈、健全人格的孩子是其最終目的,這就需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與時俱進,跟緊時代形式,同時也需要大量地、科學地閱讀輸入,有針對性地寫作,有選擇地閱讀,高質量地閱讀。

誠然,書並非是單純讀得越多越好,看什麼書,怎麼看書,怎麼思考和理解,這都對閱讀質量和語文學習有着直接的影響,關鍵在於用什麼方法讀好書。

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都恨不得給孩子最好的,不少父母都是親力親爲輔導孩子作業,他們知道語文重要,語感重要,爲此爲孩子買很多的書,也會按上述方法做一些工作來培養孩子的語感,可往往效果並不佳,很多父母就納悶了:“怎麼我什麼都做了,孩子卻還是語文成績不好,語感還是不行呢?”

其實,原因就在於很多父母在輔導孩子功課時的非專業性,受知識文化水平、教育經驗的侷限,給孩子的幫助也是有限,只能給孩子一些輔助性的幫助,無法系統科學地對孩子進行專業指導。

因此“師傅引進門”就格外重要了,畢竟“術業有專攻”,外行和內行還是有區別的,即使不少家長文化水平也不低,也有一定的經驗,可和專業的機構相比,家長輔導的學習質量和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學而思網校成立的“少年文學院”在專業度方面當仁不讓,瞄準痛點,對症下藥。蘇童與阿來老師攜手打造“寫作大課程”,着力解決孩子無從下筆的難題;中外名家共同研發“閱讀課程”,積累與表達並重,讓青少年學習與練習均能有的放矢;而“大閱讀計劃”所預想教育場景是以全社會的閱讀熱潮來引導和濡染青少年。無論是國內名家蘇童和阿來的傾情教學,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坐鎮的底氣,都展示出“少年文學院”用專業教學提升下一代年輕人文學素養的決心。

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才是輔導功課的真痛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