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印發的一份“取消英語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的文件引發網友關注。英語學科及英語考試成績是否有用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教育和考試的作用是什麼?經典的理論認爲對勞動力市場有兩種作用。

第一種是人力資本作用,來自舒爾茨和Gary Becker。學生的學習,就是在爲自己積累人力資本,比如各種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可以直接應用到工作中。這些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爲自己未來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回報。

第二種是信號作用,來自斯賓塞。學生好好學習,好好考試,獲得好的分數,PK掉其他同學,考上好的大學,得到優質的文憑,這本身是向僱主發送了一個“我有較強的能力”的信號。僱主根據這個信號來選擇聘用怎樣的員工。所以我們會看到僱主有時會寧願選擇專業不對口的來自更好的大學的學生,因爲相信他們這些學生具備更強的工作能力,可以覆蓋專業不對口的劣勢。

這兩種理論都有其應用的範圍。

對於信號作用來說,並不是所有學習和考試都能向僱主發送“能力強”的信號。

小朋友進小學要考跳繩,但我們不能考十幾年跳繩,僱主也不會通過跳繩多快或者“一分鐘跳繩200次”的證書來選擇是不是聘用這名員工。也就是說,一個候選者爲了發出信號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一定是和僱主的需求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學習能力、分析能力、閱讀能力、計算能力,這些都是在勞動力市場上比較重要的能力,那麼我們的學習和考試過程必然也要在這幾項能力上產生區分度,才能真正達成“發送信號”作用。

對於人力資本理論來說,也並不是所有的人力資本積累都能得到回報。

疫情期間,許多清華北大的課程都開放了網課,任何人都可以遠程上課。那麼一個人要是認真上了所有清華北大的遠程課程,完成了學業,甚至參加了遠程考試並且考得很好,他會不會在勞動力市場上和清華和北大的學生拿一樣高的工資呢?當然不是。因爲短期來看,僱主沒有能力區分這名上了所有清華北大網課的同學和他的普通同學們有什麼區別,在準確識別了每個人的能力前,只能給他們一樣的工資。

所以我們看到,教育或者考試,對學術研究者來說或,當然是有用的積累,他們需要將之前的知識足夠了解,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但對於絕大多數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同學來說,教育的作用無非就是發出信號、學習技能這兩大作用,爲自己掙得更多工資。

所以,英語,作爲這樣一門和語文、數學從小學到大的學科,到底在“發送信號”和“積累人力資本”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我們使用CCSS數據來進行這樣的簡單計算。

“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 CCSS)項目是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於2009年發起的全國性大學生學情調查。該項目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史靜寰教授主持,在來自教育研究院、經管學院、社會學院等多個院系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形成了一套以學生爲中心、關注學習過程、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展的科學有效的研究工具。調查覆蓋從生源輸入,學習過程到就業出口的全口徑數據,力求全面準確地反映院校本科教育的質量和動態。截至2016年,累計已有147所高等院校參與了本項目調研。

CCSS數據詢問了每一個學生的高考成績,包括各科成績,以及畢業時的意向工作的收入。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迴歸,觀察每一個學科的成績對畢業後收入的影響:

當然,每一年、每一省的總分和成績不可比,收入也並非跨年可比,我們對每一個變量做標準化處理,以語文爲例:

那麼,三門學科對畢業後工資的影響係數分別是多少呢?

可以看到,英語的係數是最大的,約爲0.12,意思是英語成績每提高一個標準差,收入就會提高0.12個標準差。數學比英語略低,爲0.11。

語文成績的影響接近不顯著。這說明在控制了英語和數學分數之後,語文是高是低,對收入幾乎沒有影響。

接下來,我們可以分年份畫出分學科系數的變化。CCSS數據的前幾年質量比較高,之後的年份數據質量和樣本數都下降,我們保留了2011到2013年三年的數據,分別做迴歸。同時在之前的迴歸式基礎上加上高考總分(同樣標準化)加以控制,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從2011年到2013年,英語成績對收入的影響係數都是最大的,高於數學。但數學成績的回報越來越高,在2013年時與英語接近。

語文成績沒有一年是顯著的——在控制了高考總分以及英語、數學成績之後,語文成績是高是低,對工資還是沒有影響。

那麼,比起高考成績,專業課的成績和在校績點是否有影響呢?我們將工資在學校內部標準化,同時加入平均成績和專業課平均成績這兩個變量。由於專業課成績跨專業不可比,我們使用了的是“對專業課程及滿意度”這一變量,同時也在校內標準化。

如此一來,上面的迴歸變成這樣:

這個迴歸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高考外語成績仍然顯著,另一個顯著的變量是大學平均成績,但影響程度也沒有高考英語成績高。數學、語文和專業課成績全部不顯著。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有了一個新問題:如果高考英語都如此顯著,那麼另一項在大學期間的英語考試——大學英語四級水平考試,是否會發出更強的信號呢?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果然是顯著的,它吸收了高考英語的係數,對畢業後收入的影響與大學平均成績不相上下。也就是說,英語成績,無論是高考成績還是大學英語四級成績,都在勞動力市場上發出了最強的信號,讓僱主相信有更高英語成績的人,是更強的候選者。

肯定有人要問,語文成績爲什麼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呢?是否閱讀能力在勞動力市場上並不重要?美國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Currie和Thomas的研究發現,在美國勞動力市場上,16歲的考試成績對於未來的工資是有影響的,而且不管是數學成績,還是閱讀成績,都對未來工資有顯著影響。見下圖:

那麼,爲什麼同樣考察閱讀,中國高考的語文成績怎麼就對工資沒有影響呢?這纔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認爲說英語學習不實用,學了那麼多,要麼用不上,要麼不能與外國人順暢交流。但仔細想想,數學和語文和其他學科,難道不都是這樣嗎?絕大部分人用不到四則運算之後的數學,但也不妨礙我們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數學題的解法,因爲我們必須要通過考試,來呈現出我們是一個好學生。又有人說,英語學習相比其他學科,更不需要智商,而是需要家庭背景的支撐,比如要家庭富裕,負擔得起外教交流的費用等。20年前,中國人留學考GRE,一個外國人都沒見過,兩萬個單詞就背得滾瓜爛熟,到了美國發現開不了口,但這不妨礙人家考GRE拿滿分。現在的英語學習,就是爲了考察你的應試能力,而且考察還非常有效。

另一方面,用父母的特徵來解釋高考各科成績的係數可見下圖,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控制了父親的收入、母親收入、父親教育年限、母親教育年限、父親的職業是否爲管理人員、母親的職業是否爲管理人員之後,對各科成績有顯著影響的,只剩下母親教育年限對語文成績、母親教育年限對英語成績、父親教育年限對英語成績,且母親的影響更大一些。其他家庭背景變量都不顯著。

這一方面說明高中英語比數學成績的確更受到家庭背景影響,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影響並不是通過家裏是否有錢(收入)有權(職位)帶來的,起到影響的是正交於收入水平和職位層次的父母教育年限。

結論:

從信號理論角度,教育選拔要有區分度,要能讓人區分出誰是好學生誰是一般的學生;從人力資本理論,學的東西要能讓面向就業市場的學生用得上。

而在從小到大都學的學科中,英語顯然是最符合這兩個標準的學科。

從這樣的共識出發,在我們沒有更好的考察方式來識別誰具備更強的能力或者爲勞動者積累人力資本——比如改善語文的考察和學習方法——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降低英語成績佔比,或者降低英語學習重要性,一定是南轅北轍。

參考:

Currie J, Thomas D. Early test scores, school quality and SES: Longrun effects on wage and employment outcomes[J].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 2001, 20: 103-1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