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品鈦還將繼續擴大商業和金融合作夥伴網絡、加深基於解決方案的業務合作、增強公司的技術研發投入、提供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更好地爲金融機構以及商業機構服務。從目前的風控市場來看,分爲大數據和信用評分兩種類型,但是品鈦希望能給金融機構更全面的賦能,提供精準流量又協助他們做好風控,比如幫他們做整個獲客的流程、產品的設計等等,而不是單純提供一些數據和評分。

編者按:

如何把握金融科技發展趨勢?

如何平衡金融的風險和創新?

如何將新科技和金融業務有機融合?

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爲金融機構輸出技術從而做好風控?

......

隨着金融科技潮來襲,金融行業正面臨着全新的挑戰和機遇,而這一系列問題無疑成爲目前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科技公司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爲此,新金融大祕攜手易趣財經特策劃“高舉風控利劍”之專題系列。

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深度擴展和應用,科技對金融的滲透率也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開始將目光由服務於C端消費者,聚焦於服務B端企業,即選擇輸出技術,爲更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一整套的技術解決方案。

從目前螞蟻金服、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的動向來看,賦能B端金融機構已經成爲金融科技發展的關鍵詞。值得關注的是,自成立之初就定位服務B端的金融科技公司——品鈦去年成功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爲金融科技逐步從滿足消費者需求到爲原有產業改造升級轉變的信號。

“就品鈦而言,我們一直秉持的態度是賦能金融機構,而不是“控”能。我們希望爲金融機構輸入技術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自己去運用和操作,逐步建立自身的能力,在這中間,我們提供諮詢建議、產品創新、聯合運營等服務,最後的風控決策是金融機構去做。”品鈦首席科學家任然接受新金融大祕採訪時表示。

品鈦:風控與業務不可剝離,機構痛點不在於模型而是迭代速度

品鈦首席科學家 任然

站在金融機構角度看問題

加快金融智能化轉型

當金融科技TO B服務逐漸成爲主流,老牌to B企業品鈦提出了“站在金融機構決策者角度看問題”。作爲領先的智能金融解決方案提供商,品鈦專注於大數據處理和金融科技研發,爲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提供包括多項增值服務在內的整合型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用科技縮短人和金融服務的距離。

“在爲金融機構服務的時候,我們不僅是要把風控做得好,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在更多層面幫助金融機構,比如:找到和產品相匹配,或者和風險容忍度相匹配的客羣;實現極簡操作,降低傳統金融機構員工的使用門檻等等。”任然如是說。

從目前的風控市場來看,分爲大數據和信用評分兩種類型,但是品鈦希望能給金融機構更全面的賦能,提供精準流量又協助他們做好風控,比如幫他們做整個獲客的流程、產品的設計等等,而不是單純提供一些數據和評分。提供技術的同時教會金融機構怎麼去使用,最後形成一套決策建議的機制。

2018年,品鈦首個提出SaaS+服務體系,這一體系由兩大類業務組成:軟件技術服務(SaaS),以及包括業務諮詢、流量與場景接入、決策支持、聯合運營等在內的增值服務(Plus),可以幫助各類機構快速實現金融智能化轉型和業務落地。

基於多年實戰經驗,以及對金融和互聯網業務的深刻理解,品鈦打造出了”端到端”的服務能力,並可以根據機構的不同需求情況,提供相應地產品和服務,幫助機構客戶補足或加強整個鏈條上的任一薄弱環節。例如,在和某銀行合作的過程中,品鈦幫助他們提高信用卡客戶的轉化,在銀行原有風控規則拒絕掉的客戶中,利用基於機器學習算法的風控模型重新篩選出優質客戶,在維持銀行原有風控效果(損失率)的前提下,將信用卡通過率提升了10%,從而大幅提高銀行的業務量與盈利水平。而品鈦的優勢在於,把風控前置到營銷端,提前對客戶的風險有一個把控,這樣能夠很好的識別風險,使客戶能夠很精準地匹配他們的產品。

據品鈦2018年全年財報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末,金融合作夥伴已經從2017年的77家增長到93家。同時,商業場景客戶數量也擴張至129家,累積服務3140萬信貸消費者,44萬小微商戶,195萬理財投資者。

品鈦:風控與業務不可剝離,機構痛點不在於模型而是迭代速度

2018年10月 品鈦在納斯達克上市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下半年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低谷的時候,2018年10月品鈦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備受關注。據該公司未經審計的2018年年報顯示,截止2018年年末品鈦實現營收10.526億元,同比增長85.1%,其中第四季度實現營收2.26億元。2018年全年調整後(Non-GAAP)淨利潤1.386億元,扭虧爲盈,且毛利率從2017年的34.5%提升到47.3%。

多模型競爭體系

打造全面智能金融行業解決方案

在智慧金融時代,通過科技的創新,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成了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隨着各種前沿技術相繼投入到智慧金融場景流程中,金融的智能化水平也因此獲得空前提升。

然而,迴歸到金融本質,不論傳統金融或者智慧金融都面臨着“風控”這一難題。對傳統金融而言,風控模型無非建立在央行徵信體系基礎上,而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構的多維風控模型,充分挖掘了之前無法獲得授信的潛在客戶,這也成爲了金融場景中最重要的創新。

對於很多金融機構來說,風控的痛點不在於模型本身,而在於模型迭代速度。花費很長時間建立的模型,上線之後可能就不適應當下的風險情況了。比如反欺詐,每天都會有新的欺詐形式出現。如果說用一個非常靜態的東西使用很長一段時間的話,模型的效果會下降很多。問題在於,很多的金融機構風控系統跟不上欺詐更新的速度。

對此,任然提出了一個“快數據”的概念。在他看來,很多時候,金融機構風控的痛點在於線下做分析的時候用到的數據,和線上真正做決策的數據,更新速度是不一樣的,技術其實不是最難的。

任然表示,品鈦建模80%的工作是用更好的方法,更快速地訓練模型。然後把訓練出來的模型,第一時間上線測驗。鑑於此,任然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我放了四個文案,第四個文案效果最好,那他希望我實時地就有一個反饋機制,我的流量更多地向第四個文案去傾斜。而不是說,把一個模型上線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再去分析,這個實際上是很滯後的。”

對於反欺詐的模型來說,品鈦是應用了在線的多模型競爭體系,同時部署上線很多個模型,讓各個模型相互競爭。具體哪一個模型更好,通過實踐去檢驗的,然後根據效果實時去傾斜。

在數據方面,任然認爲,不應該去強調有多少維度的數據,真正需要的變量其實並不會那麼多。任何事情都是遵循“二八法則”的,真正有用的東西可能就是頭部的10%到20%,不需要在另外80%裏面去花很多精力。

關於人工智能,他表示,人工智能目前更多講的就是機器學習,所謂的機器學習就是用數據算法去做決定,而不是人工去做決定。人看到的是一些比較明顯的特徵,機器學習能夠捕捉到一些弱特徵的東西,這是人工智能的優勢所在。

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品鈦打造出“讀秒”智能信貸引擎和“璇璣”智能投顧引擎。在這兩個核心引擎的驅動下,圍繞不同類型的機構客戶需求,打造出多種智能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同時還爲機構客戶提供了豐富的管理工具,包括產品模板工具、流量獲客工具、營銷運營工具、管理監控工具等。據品鈦財報數據顯示,該公司2018年技術服務費同比增長75.6%,實現了穩定增長。

風控與業務結合

把風控前置到營銷端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之下,有實力的商業銀行紛紛成立科技子公司;京東、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把目光聚焦在金融科技領域,嘗試賦能B端;一大批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也開始追逐風口宣佈轉型做金融科技,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揮產品的特色與優勢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任然看來,雖然都在做金融科技,表面上來看似乎差不多,提供的技術和產品沒有什麼差別,關鍵是要看公司的核心是做什麼的,這在本質上是有路徑依賴的。“拿蘋果和谷歌來說,兩家公司都做設備、手機,也都做服務、雲服務,但是這兩個公司完全不一樣。蘋果做服務的目的是爲了要做設備,而谷歌賣設備是爲了要賣它的服務。其實對於谷歌來說,戰術是設備,戰略是賣服務,但對蘋果來說恰恰相反。”

同樣的道理,在金融科技領域也是一樣。目前來看,市場上有很多類做金融科技的公司,第一類是做傳統IT外包項目的公司,還有一類是做諮詢的公司,他們的問題在於不懂金融業務,不是從業務的角度做產品。和這兩類公司相比,品鈦的優勢在於它擁有多年的實戰經驗,深刻理解金融和互聯網業務,並且自身擁有牌照。

2018年,品鈦斥資2.3億元一家小貸公司。至此,完成基金銷售、保險經紀、保理、小貸等多張金融牌照的佈局。不過,對於品鈦來說,金融牌照的作用並非強化金融業務,而是開展試驗性金融業務,以完善其解決方案,加強數據蒐集和分析能力,從而爲機構客戶提供更強解決方案。

“合作機構常常願意看我們的打樣產品,真實的、實戰訓練下的風控效果是品鈦的優勢。”任然說。

其實,整體來看,在商業模式同質化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品鈦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線——品鈦不斷增加金融機構與C端客戶直連模式,它的核心指標不是放款規模,而是科技和技術含量更高的整體解決方案、諮詢、運營等增值服務等。

成熟的技術團隊是科技輸出的基礎。就品鈦來看,截止2018年12月31日,品鈦團隊人數爲362人,其中技術人員221人,佔比61%。包括基礎的系統的開發、運維、IT,以及所謂的大數據、模型、算法等不同的團隊分工。“我們沒有一個專門的數據分析團隊,所有做業務人員都會去分析數據。業務和風控團隊不分離,做業務的人必須懂風控,做風控的人也必須懂業務。”任然表示。目前,品鈦擁有41項軟件著作權,正在申請5項專利。

在他看來,目前傳統意義上的信貸生命週期,即貸前、貸中、貸後其實並不是很準確,現在的貸前叫貸時或許更恰當。因爲在用戶來申請貸款的時點去評估他的風險,是用戶正準備貸款爲“貸時”。真正的貸前應該是在營銷端,就是在這些用戶沒有來申請之前,就能夠對用戶的風險有一定的把控,做風險的預篩。

“風控和業務要結合起來,風控和業務不是剝離的,而是要聯合起來做,把風控前置到獲客層面,就是在獲客的時候,就要對風控有一個把控。首先要明確風控必須控制在多少比例之內的壞賬,在這個範圍內反向去找更好的客戶。”任然強調。

從整體的公司發展方向來看,品鈦有兩個主要的着力點,首先就是在國內做到產品化,把積累的一些成熟的經驗和理念以及產品,抽象成更系統的、能夠讓外界看懂,並且很便於去使用的一些細節化的產品。

另外,品鈦也正在嘗試把這些成熟的經驗和模式推向海外,並早已進入國際市場。2018年與大華銀行在在新加坡成立的合資公司華鈦科技Avatec,面向印尼和越南的銀行、電信和金融科技公司推廣智能風控解決方案和數據產品。近期,還宣佈收購了澳大利亞信貸管理軟件服務商InfraRisk,與美國華美銀行落地合作。5月8日,品鈦在新加坡成立國際總部。

未來,品鈦還將繼續擴大商業和金融合作夥伴網絡、加深基於解決方案的業務合作、增強公司的技術研發投入、提供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更好地爲金融機構以及商業機構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