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梅州保险业发展:1985年起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拉开序幕

梅县地区社会劳动保险公司1987年迁至梅江一路26号,现变更成20号,建筑外墙还挂着已经褪色的公司牌(如小图)。(钟小丰 摄)

旧闻今述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从劳动保险制度演变而来。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劳动保险基金提取办法,1969年国家取消劳动保险基金,劳动保险业务变成企业管理,在效益差的企业中职工实际上处于无保障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不少单位职工的“铁饭碗”被打破,企业“自我保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国家开始探索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制度。1985年1月起,梅县地区在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内,试行固定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同时合同制工人也开始实行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统筹,就此拉开了我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

1984年成立社劳保公司

1983年5月,广东省政府转批省劳动局的《全省劳动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筹集、管理保险基金,支付保险待遇。次年,梅县地区在地、县(市)劳动部门内增设保险福利科或社会劳动保险股,对外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的牌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社会统筹不仅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还解决了企业自我保险带来的负担畸轻畸重问题,让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 曾在地区行署劳动处保险福利科工作的彭拔元说,机构筹建时省里还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培训。

“刚开始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成立时在地区行署劳动处办公,1987年迁至梅江一路26号。”陈超雄1989年入职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据他介绍,该公司位于3楼角落,办公室不大,四个小套间的面积。

初期26.6%合同制工人参保

“从1985年1月份起在市区内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试行离休、退休、退职基金统筹……”1984年10月27日,梅县市各委、办、局(公司),各国营企事业单位,及各区公所、各区办事处收到的这份由梅县市人民政府发出的,关于同意试行《梅县市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统筹离休、退休、退职基金试行办法》的通知,是梅县地区“因地制宜、分别到位”贯彻广东省全民所有制单位退休基金统筹试行办法的写照。

当时梅县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且财政是分级管理,因此退休基金统筹工作也采取地直管地直、各县管各县、省属归省属的办法。退休基金按“以支定筹、略有结余”的原则筹集,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取。“政府重视、各部门配合,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彭拔元回忆,缴交统筹退休基金的文件都由当地政府发出,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足时有地方财政补助,银行直接划款则保障了退休基金的足额到位。

据1987年出版的《梅州劳动志》记载,截至1985年12月底,全地区参加退休基金统筹的全民所有制单位602个,征集统筹基金总额778.7万元,收支相抵结余统筹退休基金50多万元。其中,433个单位的3097名劳动合同制工人实行了社会劳动保险,占合同制工人总数的26.6%,征集的49万元保险费基金以专款、专户存入银行作为支付今后合同制职工保险费用储备专项基金。

燃情故事

坐热“冷板凳” 啃下“硬骨头”

“交了钱以后是不是能拿回来,征收对象一开始都对这个新事物怀有疑虑。”彭拔元今年86岁了,对当时“局长带队到企业做动员工作”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按合同制工人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统筹标准,每人每月单位最低缴12元、最高26元,个人缴1元至3元,这对企业来说不是小数目。但就是要帮企业把这笔账算清楚,对员工有什么好处一算便明。”

“不仅面临外界的疑虑,自己也担忧随着退休人数增长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据当年在梅县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工作的陈冬霞回忆,为了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参加统筹的积极性,梅县市领导先召集市区内国营企业负责人开会,然后再一间间动员。“因为我不敢骑单车,每天出门全靠腿。”她说,去到企业常常坐冷板凳,一次跑不下来很正常,“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腿酸”。凭着一股把冷板凳坐热的毅力,不到半年时间,市区内只剩一家企业未参加统筹。

还看今朝

全市参保增至850多万人次

点评

梅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丘东涛:社保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与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安全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社保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统筹:王伟金

采写:黄 焱 古立维

编辑:严海苑

版式:黄 艳

校对:申世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