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爾喫晚飯的時候,葉聖陶還會和兒子葉至善聊孫女的作文,表揚寫得好的地方,葉小沫聽了別提有多開心。兩人書信交流時,葉聖陶就像語文老師批改作文一樣,孫女寫得好的地方,他一定會稱讚。

陪伴40年,葉小沫憶爺爺葉聖陶二三事

葉小沫與葉聖陶

葉聖陶文獻展舉行期間,葉聖陶孫女、原《中國少年報》編輯部主任葉小沫也來到了展覽現場。觀展後,她動情地說:“書塾、茶館、說書、評彈、崑曲……故鄉蘇州的風土人情已經融入了爺爺的血脈。此時此刻,蘇州舉辦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展覽,我真想對他老人家說:‘爺爺,家鄉的人們還惦記着您!’”

在葉聖陶成長的這片沃土,葉小沫敞開心扉,回憶起與爺爺相處的幸福時光。在她看來,作爲大教育家的爺爺在教育後輩時一直秉持的理念是“教育,身教重於言教,說到底就是培養好習慣。他通過小事情,把他自己的經驗,很耐心地教給我,沒有大道理”。

葉小沫生於上海,長在北京,陪伴葉聖陶整整40年。

葉小沫讀小學的年代,學生們總用牛皮紙包書。一年級開學,她迅速地將新書包好書皮,捧在手裏找爺爺。葉聖陶很開心,放下手頭的事情,用毛筆工工整整地寫下“語文一年級二班葉小沫”10個字。隨着年級的增長,需要寫的科目越來越多,除了語文、數學,封皮上還陸續出現自然、地理、歷史、音樂等字樣。“爺爺字寫得漂亮,一寫寫一大摞,我那時總會高高興興地抱走,卻連謝謝都忘了說。”如今,葉小沫回憶這個畫面,仍感溫馨。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葉小沫喜歡上了作文。那時,葉聖陶下午一般會在家中修改中小學生課本,而孫女一寫好作文就拿給他看。他一邊念一邊改,遇到不通順和沒說清楚意思的地方,他會向孫女發問;遇到寫得好的句子,他會在後面畫圈,一個圈到三個圈都有。偶爾喫晚飯的時候,葉聖陶還會和兒子葉至善聊孫女的作文,表揚寫得好的地方,葉小沫聽了別提有多開心。

葉聖陶讀書、寫作、工作、交友無一不認真,可以說一輩子認真;葉小沫卻坦言自己過去不夠認真,經常寫錯別字。兩人書信交流時,葉聖陶就像語文老師批改作文一樣,孫女寫得好的地方,他一定會稱讚;發現錯誤,一定會指出,一一挑出來寫在舊檯曆的後面,回信時附給孫女。

“爺爺就是這樣教育後輩。在別人看來也許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爺爺都會像看見我們用錯了一個詞、寫錯了一個字這樣,不厭其煩地指出來。他要我們養成隨時隨地都會規範自己行爲的習慣。”葉小沫說。

讀小學時,葉小沫就曾經考過38分。包括葉聖陶在內,整個家沒一個長輩埋怨她。葉聖陶只說了一句“下次會考好的”。“爺爺從不苛責孩子一定要取得怎樣的學習成績,也從未列過書單要求孩子一定讀什麼書,更沒有要求孩子讀哪些名校。”葉小沫說,“他更看重的是育人,用身教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在葉聖陶身上,人們很容易就能領會“爲人師表”四個字的意義。葉小沫回憶,葉聖陶教導孩子:在遞給別人刀子的時候,要反過來拿,把刀柄對着對方,爲的是讓對方好接手;整理餐桌時,筷子要放在碟子的右面,勺子的把要一順向右,爲的是讓用餐的人拿起來順手;走路的腳步要放輕,關門的動作要放輕,放東西的聲音要輕,爲的是不影響別人。

葉聖陶一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對於子女的未來選擇,他不會要求一個人要成爲“什麼家”,而且他從來都不看重學歷,更注重一個人的實際能力。

葉小沫以自己舉例:“我要去北大荒,爺爺支持;我病退回來做工人,爺爺說沒問題;我做編輯,爺爺也很高興。無論幹哪一行,他都認爲是好工作,給我許多具體的指導,期待後輩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民。”

“在很多人眼裏,葉聖陶是領導,是教育家、文學家、編輯家,但對我而言,葉聖陶就是給予我太多的好爺爺。”葉小沫最後表示,時間越長,她越意識到自己應該更好地瞭解爺爺,作爲葉聖陶的孫女,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人知道爺爺的一生,包括爺爺的思想、做事爲人的原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