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究竟因何而降?宋江起義的結局歷史上真實的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後投降,說明白點,就是在大宋王朝重兵圍剿下兵敗潰散,無奈之下舉旗交械投降。而並非象《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因朝廷累累舉兵無果,宋江大敗官兵主動受招安而降。

blob.png

新版《水滸傳》劇照

施耐庵的《水滸傳》根據民間流傳的梁山好漢故事,把坐頭把交椅的老大宋江描寫成了一個仗義疏財、急公好義、愛國憂民、忠肝義膽的亂世英雄,在他巧取豪奪的掌握了梁山的革命領導權後,奉行了一條“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等待招安”的改良主義路線,在其兩敗童貫、三敗高俅之後,梁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到鼎盛的階段時,那種執拗的頑強的生長在這個舊知識分子內心的忠君報國思想,使他走上了一條受招安,投降大宋王朝的似乎正本清源的道路,也把衆位梁山好漢送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歷史上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上也曾經明白無誤的記載過。宋江起義大概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間,即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起義和唐末黃巢軍一樣,具有流寇性質,指東打西,戰無定策,風捲殘雲,哪兒黑哪兒歇,並非具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中心地帶雖是水泊梁山,但此地並非易守難攻,梁山只是一個類似丘陵地帶的地方,當代散文家古清生曾經在筆下描繪過這個地方,給筆者的影響很深,所以很難想像,宋江在這個狹小的,並非倚險可守的地方能夠長期駐紮且數支進剿的官兵始終無功而返。

這纔是宋江投降的真正的原因,歷史上流傳的都是假的!

宋江究竟因何而降?宋江起義的結局歷史上真實的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後投降,說明白點,就是在大宋王朝重兵圍剿下兵敗潰散,無奈之下舉旗交械投降。而並非象《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因朝廷累累舉兵無果,宋江大敗官兵主動受招安而降。這位大敗宋江的北宋將領叫做張叔夜,宋史有傳,是北宋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將。《宋史.張叔夜》本傳中這樣寫道:“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這段文字雖短,卻透露出宋江起義中的許多重要信息,一是起義規模雖小,但戰鬥力驚人;二是起義大軍東奔豕突,居無定所;三是宋江浮海而來,水陸並進;四是劫掠珍寶,收穫頗豐。同時也說明了名將張叔夜用兵方面的足智多謀,這段導致宋江戰敗投降的真實場景應該是這樣子的:宋江慣於流動作戰,外出劫掠歸來,面對小股官兵挑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料卻中了張叔夜誘敵之計,當伏兵四起,戰船被燒時,隊伍鬥志頓消,隊形立散,官兵敢死隊在戰鬥中俘獲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有舉兵投降。

那麼,宋江兵敗投降以後,命運究竟如何?迄今爲止這還是史學界的一段公案。《續資治通鑑長編》、《皇宋十朝綱要》、《大宋宣和遺事》等多部史書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義,這也就是施耐庵所著宋江徵方臘損兵折將的出處。但也有的史學家考證宋江並未徵方臘,而是被另一名將折可存在鎮壓方臘起義後一併剿滅,宋江遇害身亡。然折可存宋史上並未有傳,而是在近代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有過記載。還有民間傳說,張叔夜受降宋江後,擔心其賊心不死,留下終究心腹大患,而將宋江等三十六條好漢殺害埋於白虎山下,而成爲“好漢塋”。

這纔是宋江投降的真正的原因,歷史上流傳的都是假的!

這段撲朔迷離的公案其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線索,假設宋史張叔夜的記載可信,那麼宋江兵敗張叔夜並投降後,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貫軍中效力,而此時的折可存爲童貫軍中第四將,隨同鎮壓方臘,眼見同爲起義軍的方臘之悲慘下場,宋江軍中的三十六位好漢未必不會再度蜂擁宋江揭竿而起,折可存因與宋江同徵方臘而被朝廷上諭前往鎮壓不是沒有可能,宋江也因此被害。這個說法當然還得有賴於更多史料佐證,但無疑此說最爲合理,也是唯一能夠解釋張叔夜和折可存遺留史料中言之鑿鑿的記載的,無論怎麼說,宋江從起義到失敗,僅僅一年多時間,在投降宋朝後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的死亡了,至於怎麼死的?迷霧團團,施耐庵最後的交待是因受奸臣排擠而飲毒酒身亡,臨死前還拉上了幾個兄弟墊背(象《投名狀》一樣兄弟之間也不可信啊),也並非沒有可能。

所謂《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是作者施耐庵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而杜撰的,宋江起義是由以三十六條好漢爲主的骨幹力量組成的,這三十六條好漢《大宋宣和遺事》中有着詳盡記載,儘管《遺事》爲宋無名氏所作,爲講史話本,有小說家一言之弊,但因與宋江起義年代相距較近,文中仍然有許多可信之處。《水滸傳》裏的許多場景,譬如楊志賣刀,晁蓋等八人智取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等都有非常仔細而傳神的描寫,所不同的是楊志等十二位指使(宋代低級軍官)先是到太行山樑山落草爲寇後與晁蓋、宋江合兵一處,《遺事》中對宋江的結局也有交代,仍爲將門之子的張叔夜元帥招誘宋江等三十六人歸順大宋朝,宋江後因徵方臘有功而被封爲節度使。

這纔是宋江投降的真正的原因,歷史上流傳的都是假的!

《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如下:

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進義

青面獸楊志混江龍李海

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

浪裏百跳張順霹靂火秦明

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進大刀關必勝

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

小旋風柴進金槍手徐寧

撲天雕李應赤發鬼劉唐

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橫

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

賽關索王雄病尉遲孫立

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青

沒遮攔穆橫浪子燕青

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

鐵鞭呼延綽急先鋒索超

拼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張岑

摸着雲杜千鐵天王晁蓋

這三十六人之中,許多人的姓名和江湖綽號在後來施耐庵寫作《水滸傳》時起了變化,而且梁山好漢中其實並沒有女性,之所以加入了三位江湖女俠(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也可能是爲了讓梁山好漢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因晁蓋早死,衆人便推呼保義宋江做了頭領,湊足了三十六天罡之數。在《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明白無誤的寫着,宋江聚義的地方是太行山樑山泊,而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卻把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定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境內,而在中國地理圖上,我始終沒有找到太行梁山所在,難道二者並無矛盾,此地爲太行餘脈延伸至魯西南處?此爲存疑,期待有識之士能夠解答。

這纔是宋江投降的真正的原因,歷史上流傳的都是假的!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心目中僅有兩個好官,一個是宿太尉,另外一個就是本文中所說的張叔夜,這裏有必要交代一下這位北宋末年名將的生平事蹟,張叔夜(1065-1127),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爲人剛正,嫉惡如仇,因抗遼軍功而累遷至樞密院院事(宋軍事機構長官),時奸臣蔡京當道,張叔夜官場三起三落。靖康年間,金兵圍困京都,張叔夜組織軍民在京畿地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保衛戰,後因寡不敵衆被金兵俘獲,在隨徽、欽二帝北遷途中絕食而死,其人品性可謂一生高潔,死亦得其所。

梁山好漢的故事代代相傳,自宋、元至明清,流傳版本衆多,膾炙人口,甚至後世還衍生出《水滸後傳》來,梁山英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形象千百年來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他們豪俠仗義、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壯舉,成爲歷史上影響最爲深遠的讀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儘管小說家言與歷史的真實有着一定的出入,但這絲毫不影響《水滸傳》這部古典名著成爲中華文學史上最爲燦爛奪目的奇葩,而作者施耐庵也同樣堪稱中國最爲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