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27年,朱秋軍前前後後帶出班長骨幹30多人,17人立功受獎,4人提幹,幾乎全團航模專業的骨幹,全是他的徒弟。別人說現在年輕官兵五年一個代溝,可在朱秋軍那裏沒這一說,隨便哪個年代的兵,擱他手上都能給你捏出個兵樣兒來。朱班長這個“大師傅”的帶兵祕笈,就倆字:求變。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新晉士官鄧乾坤(右)和班長朱秋軍(左)進行單兵戰術比賽。吳智傑攝

東海艦隊某基地發揮士官骨幹作用系列報道之二

“時髦”兵王的帶兵經

■徐巍 吳智傑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方立華

都說這個兵王挺“時髦”。其實,記者在東海艦隊某基地岸導團見到一級軍士長朱秋軍時,眼前的老兵跟其他老兵沒啥兩樣,質樸無比,看不出“時髦”在哪裏。

當兵27年,朱秋軍前前後後帶出班長骨幹30多人,17人立功受獎,4人提幹,幾乎全團航模專業的骨幹,全是他的徒弟。別人說現在年輕官兵五年一個代溝,可在朱秋軍那裏沒這一說,隨便哪個年代的兵,擱他手上都能給你捏出個兵樣兒來。

朱秋軍自己常說,思想上追求“時髦”的腳步不能停歇,一歇腳就要被淘汰。

時代的發展一如聞名天下的“錢江潮”。朱班長這個“大師傅”的帶兵祕笈,就倆字:求變。

“剛當班長那會兒,我也跟自己從前的班長‘取經’:蓋被子、洗洗腳、送膏藥、遞汗巾,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現這些越來越不好使。”朱班長告知,現在這些年輕人,你再給他來這些,有的不但不領情,反而覺得你矯情做作。

朱班長說,最尷尬的經歷,莫過於有一次給剛分到單位的一名新兵夾菜。剛來嘛,老班長總要表達一下關心和歡迎,便把一塊鮮美的魚肉夾到了這個戰士的碗裏。沒想到,這個小傢伙瞪圓了眼睛,直溜溜地看着這塊魚進到碗裏而沒說一聲謝謝。直到用餐結束,那塊魚肉還原封不動地留在碗裏。後來才知道,在這個戰士的家庭教育中,給人夾菜是不衛生的。

形式上的求變倒還在其次,思想上的求變則需要更高的帶兵藝術。

兩年前,航模組下士唐春強剛從地方大學入伍後就分到了朱秋軍的班,由於自恃大學學的就是機械專業,他學習航模時總不上心,怕苦怕累不說,還愛在同年兵裏顯擺。都說“半瓶子水晃盪”,一知半解的他在訓練中捅了不少婁子。

按理說,這麼“跳”的兵,總得拍一拍,然而朱秋軍“看破不說破”。他發現,每次這個自負的徒弟捅了婁子都鬱悶無比,自信心受到極大的打擊。等到小唐那點自信心快被自己摧毀殆盡時,朱班長出手了。

一次訓練,小唐又一次操作失誤,要面子的他,整個下午都提不起精神。喫完晚飯,朱秋軍宣佈,晚上在教室組織討論,主題就是“細節決定成敗”。

開會前,朱秋軍走到教室的小黑板前,寫下了網上很流行的一個公式:90%×90%×90%×90%×90%=59%。

小唐第一感覺就是詫異,但經過埋頭演算,結果真是60%不到。一瞬間,他明白了班長的良苦用心。

從那以後,小唐像是變了一個人,一絲不苟從點滴抓養成,夯實專業基礎,努力改正缺點。第二年又擔任連隊文書,還被評爲“優秀士兵”,光榮入黨。

“現在的新兵,見過的世面多,自尊心也強,你一上來就劈頭蓋臉說一通,只能增添他們的牴觸情緒。得讓他們多‘自我打擊’,到了合適時機,你教的纔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談起自己的帶兵心得,朱秋軍微微一笑。

朱秋軍帶的兵,“出爐”就能獨立上崗。之前,還一直有人擔心,年輕戰士經驗不足,是不是要跟着師傅們再多跟班學習一段時間?朱秋軍沒那些“老黃曆”,直接反駁:“諸葛亮出山以前打過仗嗎?”事實證明,那些徒弟們多年來一直保持初次上崗零失誤紀錄。

採寫手記

昨天的鑰匙開不了今天的鎖

“大師傅”帶好徒弟,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創新工程。隨着官兵社會閱歷愈加豐富、學歷水平逐步提高,士官隊伍建設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昨天的鑰匙,開不了今天的鎖。時代環境在變化,部隊官兵也在變化。作爲基層帶兵骨幹,“大師傅”們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老觀念帶新兵”,而是要正視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否則,就會在時代的門檻上“絆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