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如今是一种很常见的展现个性的方式,然而,很多以汉字为图案的纹身都有点画风不对。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我们想像中的汉字纹身应该是大气磅礴或隽丽可人的,结果最后却往往成了鬼画符。加之纹身文化原本来自国外,最后弄得很多人都觉得身上纹中国字很LOW。

其实,不止是纹身,在其他的时尚领域,我们通常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都觉得中式元素过于写意,透着一股“土”味,“潮”不起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

时尚圈刮起了中国风

当前许多国人喜欢模仿国外的时尚装扮,张口闭口就是国际Fashion。殊不知,在我们模仿他们的同时,国外也在模仿我们的中式时尚。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以服饰为例,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式元素正在大放异彩。

比如,当前西方流行在服饰上增添最具有古典美的盘扣;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最具有传统美的龙纹;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最具潮范的刺绣;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还有最具中国风的工笔花鸟等等。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将刺绣、中式盘扣、龙腾图结合后,原本简约的黑色西服套装也能显得非常时髦。啥叫时尚?中国风就是时尚!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其实,中国审美风尚不仅仅现在在国外广受欢迎,自古以来我们的审美风尚都对国外产生过巨大影响。

日本漆器精美绘画与“唐风东渐”

最受西方人热捧的日本漆器莳(shì,意为“移植、栽种”)绘艺术,其实就是从我国唐代传过去的传统技法。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莳绘,在汉语里有“泼洒画”之意,因其最突出的工艺特点就是往漆液里均匀地撒入金、银、铜、铅、铝等各种金属粉末,借以表现丰富的颜色和纹理。

早在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中国漆艺就传播到了日本,并在此扎下根来。莳绘工艺中最古老的技法“研出莳绘”就是在这时诞生的。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后来到了平安时代,又出现了“平莳绘”,将大唐浓墨重彩的风格改为恬淡的日本本土风格。

镰仓时代,有僧人从南宋渡海而来,其中不乏擅长写生的绘画天才,在他们的帮助下,富于三维立体美的“高莳绘”应运而生,而日本贵族的审美品位在这一时期也迅速精致化,从原先的“土老帽”升级为“艺术鉴赏家”,两者相辅相成,日本漆器莳绘艺术就最终产生了。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采用“高莳绘”技法后,日本漆器莳绘的图案凹凸有致,在带给人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让人体验到诉诸触觉的质感美,其工艺的精致程度令人惊叹,甚至在今天都毫不过时。

法国洛可可艺术与中国风

逼格爆棚的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主要风格就是中国风。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的音译,最初它代表了一种建筑和室内设计的流行风格。

后来,“洛可可”这种风格在流行服饰、甚至女性妆容中都可见一斑。而“中国风”就是它的一种典型特征。

从18世纪开始,以中国风为主要代表的“洛可可”式审美就开始风靡欧洲。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在18世纪最初的一、二十年里,意大利、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工匠们开始大量山寨从中国进口的橱柜、瓷器与刺绣品上的、繁复的装饰式样,这被认为是洛可可艺术的雏形。

后来,法国的达官显贵觉得仅仅山寨一些图案还不够过瘾,于是路易勒弗在为路易十四建造的特里农宫的室内设计中,采用了完全的“中国风”式风格,相当于从中国把整个房间都搬了过来。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此后,这股风潮迅速蔓延,尤其在德国,几乎没有哪个王宫和贵族府邸在建成时没有中国风的房间。

除了上述三种公认时尚的设计之外,在戛纳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中国风旗袍、中国风的模特T台走秀、以及十分大气洒脱的的汉字纹身等等,无不是“中国风”风行西方的例证。

为什么全世界“抄袭”中国文化,中国自己人却视而不见?

现在,中国风早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宠儿,无论是音乐、电影、戏剧、服装、设计还是建筑,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探索和使用中国元素,在中国元素中提炼更加前卫和时尚的因子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中国风,国盛则风起,国衰则风熄。”这个残酷现实,我们的文化自信永远是建立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