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嘗湯藥

  簡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爲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二十四孝中的《親嘗湯藥》講述的就是他的孝行。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牀不起。劉恆親自爲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牀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牀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爲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纔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爲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他在位24年,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己亥日,劉恆病死於長安未央宮,死後廟號爲太宗,諡號爲文帝。有詩頌: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評說

 

  漢文帝劉恆(前202~前157年),在位時間爲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實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而不是文中所說的“三子”。他最初被封爲代王,代國轄區在今河北、內蒙交界以及山西東北部。周勃、陳平等在諸呂之亂平定之後,經羣臣之議,迎立其爲帝。即位後重本抑末,興修水利,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又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駐兵北方,移民屯田築城,增加糧食儲備,加強北方防禦力量,爲全面反擊匈奴作了準備。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後來的薄太后。漢文帝奉養母親毫不懈怠。母親曾經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帶,盡心服侍母親。母親喝的湯藥,不是自己親口嘗過,就不進獻給她。文帝的仁孝傳聞於天下。今天來看,雖然這些歷史的記載不免有誇大阿諛之處,但是他的孝行卻確實被人們一代代認可了。

 

  如果對照《孝經》來解讀此故事,作爲文帝,如《孝經·天子章》所說的,他盡到了一個“天子之孝”。“文景之治”,是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其中從文帝來說,那麼他自己或者可以說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他有對親人的孝、愛、敬,又延伸到對百姓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自己成爲一個榜樣,也教育了百官與百姓。

 

  《史記·孝文本紀》列舉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廢除“肉刑”,廢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的刑罰。他認爲這些是不講求恩德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作爲民之父母的主旨。又如他登上帝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衣服、車駕無所增加,有時候還開放法禁來爲百姓謀利。再如他曾經想要建築一個露臺,但預算下來要花費黃金百斤,於是放棄了。漢文帝治辦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墳冢,也不許用金銀銅錫來裝飾隨葬器,而都用瓦器,這也是意在節儉,不擾民。

 

  另外文帝死時,留下的遺詔也很有意思,有幾點可以說:一,明確指出反對當時社會的厚葬風氣。二,不要因爲他的逝世,而讓百姓服喪很長時間,避免擾民。要對天下的官吏、平民發命令,只用三日舉行喪禮,免除其餘的服孝規定。此間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飲酒食肉。三,作出許多細節的規定,比如參加喪禮不要求光着腳、服喪的帶子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軍隊和用上兵器儀仗,不要動員百姓到宮殿去哭喪。對宮中如何操辦喪禮也有很多簡化的指示。四,他命令死後將後宮中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部遣送回家,也顯現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彩。五,霸陵一帶的山水保持原來的面貌,不要因爲修建陵墓而有所改變。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皇帝死了還關心着生態保護的問題。

 

  湯諧曾有評論:“孝文爲三代以後第一賢君,史公在孝武時作《孝文紀》,故尤極無窮慨慕也。二十餘年,深仁厚澤,紀中排纘不盡,止舉其大要,而餘者令人悠然可思,正是史公畫龍點睛妙手。”

 

  漢文帝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比如漢光武帝曾使司空告祠高廟時,就說到“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還給薄太后上尊號“高皇后”,並遷移到高廟奉祀,而把呂后從高廟中替換出來。漢光武帝去世時,在遺詔裏還說:“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