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農業成爲重頭戲

鋤禾網報道:2018年7月7日,籌備一年多的首屆土壤修復技術及產業發展論壇將在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盛大開幕,屆時農業農村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認監委、中國農科院等部委的相關機構及部門的領導將出席本次論壇;

中醫農業是實現農業功能化和生態化最好的途徑。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執行理事長王道龍表示,這是國際中醫發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也將成爲世界農業發展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

從技術到終端,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形成完整運營體系

據悉,2017年12月,中國農科院相關科研單位、相關國際機構駐京辦事處、中國農科院老科協、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鋤禾網、英國劍橋諮詢有限公司、漢魂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廣泛磋商和籌備會議的基礎上聯合發出倡議成立國際中醫農業聯盟,並正式建立籌委會,召開首屆籌委會會議。

當時,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劉志仁、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章力建、中國農科院老科協會長、蜜蜂所原黨委書記王勇,中國農科院老科協副會長、資劃所原所長王道龍,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原曉東,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朱立志,中國生態原產地產業聯盟高級顧問孫建,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執行祕書長劉蘇華,鋤禾網創始人、國家創推委品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若帆,英國劍橋諮詢有限公司陳小梅等專家學者成爲了籌委會第一批成員。用王道龍執行理事長的話表述即爲,這就宛如嘉興南湖上的那條船,滿載着中醫農業發展壯大的希望出發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首席科學家章力建表示, “中醫農業”的具體應用,能夠爲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污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嶄新路徑。

時至今日,在籌委會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中醫農業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羽翼日漸豐滿,已經形成了從研發、技術轉化、到行業管理、到成果落地、品牌營銷、推廣示範一套完整的產業服務體系。

據聯盟祕書處主任劉蘇華女士介紹,一年來,聯盟執行機構北京鋤禾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配合聯盟發起機構及農科院有關部門,圍繞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這一核心,在科研層面,形成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高校和企業自建研發機構四維研發體系;

在技術層面,構建起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技術服務平臺,對行業優質技術產品進行整合推介。力爭打造成爲國內最權威、技術最領先、成果最先進的“中醫農業”技術服務平臺。

在國際化方面,構建起駐外辦事機構,整合國際資源和力量,引導中國農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在吸收和借鑑國外領先的經驗和技術;

在整體形象方面,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官方網站已經正式上線運營;

在大門戶支撐方面,鋤禾網成爲了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最有力的滲透渠道;

在終端落地方面,國際中醫農業聯盟以中醫農業大講堂爲抓手的地方工作站正在陸續建設進程中,7月7日聯盟成立儀式上,將有若干家地方工作站正式掛牌;同時,遍佈全國的中醫農業種植示範基地也在嚴格的審覈掛牌中,這些基地將成爲中醫農業理論、技術實踐檢驗的最佳平臺;

在品牌建設方面,國內優秀的品牌服務機構華文傳媒集團成爲了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品牌建設的戰略合作機構,全程全方面服務聯盟和聯盟成員;

大平臺支撐大產業:首屆土壤修復技術及產業發展論壇既將開幕

據瞭解,將在7月7日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成立儀式上正式啓動的“國際中醫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目前已有施可豐生態農業、鄂中生態、金喜農業科技、拜農生物科技、瑞博特生物科技、國農科技、綠油油生物、中翰中醫農業科技集團、綠安闊野(北京)國際農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柏領生物科技、東方譽源植物醫院連鎖、尚農科技發源中心、安徽懶農科技、鄭州永豐生物、北京六合神州生物、黑龍江旺土肥業、河北省廊坊市維金農業科技等17家企業捷足先登,成爲了該平臺的首批入圍單位。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老科協學會副會長、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執行理事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王道龍表示,中醫農業是一個大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大產業需要大平臺支撐,要想引領中醫農業健康穩健發展,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必須完善自身,構建起最完整的服務支撐體系。

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是時代的產物

當獲知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即將成立的消息,國家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團隊、中國肥料產業鏈創新戰略聯盟、中國飼料行業重金屬減排聯盟,中國有機硒聯盟與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祕書處主任劉蘇華女士取得聯繫,表達了想要參與大會的意向。中醫農業能獲得現代農業領域如此權威團隊的高度認可和積極參與,足見中醫農業對世界農業未來發展的價值所在。

爲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大力發展中醫原理、技術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簡稱“中醫農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願與各國人民和科學家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爲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走出去”戰略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這是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成立的“初心”。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老科協學會副會長、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執行理事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王道龍表示,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社會、科技的任何變革,不斷使農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不斷使農業產生新的瓶頸和解放。當前,針對資源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持續發展等壓力,積極發展“中醫農業”,融貫古今、中西合璧、探索發展,是建設中國及國際特色生態農業的理論創新和現實選擇。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就通過正式提案的方式大聲呼籲發展中醫農業。他表示,中醫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爲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爲指導思想的科學體系。中醫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

趙皖平表示,“‘中醫農業’可爲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污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中醫農業’將成爲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虛實之間,中醫農業對現代農業的最大現實意義

中醫農業是實現農業功能化和生態化最好的途徑。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執行祕書長劉若帆這一論斷無疑詮釋了中醫農業對當下我國甚至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最真實的意義。而從已得到的資料和信息表明“中醫農業”技術與方法生產的農產品具有提升質量,保護生態,色、香、味俱佳,多種養生功能,延長保鮮期等優勢。

也正因爲這種現實意義,中國農科院相關科研單位、相關國際機構駐京辦事處、中國農科院老科協、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鋤禾網、英國劍橋諮詢有限公司、漢魂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科研機構和企業,纔會在廣泛磋商和籌備的基礎上共同發起成立“國際中醫農業聯盟”這一全球農業交流發展的大平臺。該聯盟集合了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行業內頂尖的科學家和大量的科研技術成果。而聯盟的高級智囊團則由8位院土,1位國務院參事、27位理論及實戰專家組成,17家海外專業社團組織投融資機構和近400家聯盟成員構成了聯盟堅實的基礎,目前申請加入聯盟成員還在持續的申報及考察中。

中醫農業概念在很多人看來有“過虛”之嫌,對此專家表示,儘管中醫原理和方法在我國農業上的應用也很早,但很長一段時期由於我們比較依賴化學農業,忽略了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作用。同時,中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很多人難以掌握中醫理念和技術的精髓,基於理解上的不到位,導致人們對中醫以及中醫與農業的關係產生了誤解。

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中醫農業領域較早的踐行者,大三元理論的開創者和做有魂新農人的倡導者,施可豐董事長解永軍表示,中醫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並能有效地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質量。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但目前植物性藥品在農業上應用較多的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加大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將5千年古老的中醫文明化作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使中醫農業成爲我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中醫農業技術體系和應用模式可以在“兩藥、兩料”(農藥、獸藥、肥料和飼料)四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研製成促進動植物生長、防治動植物疫病的營養物質或藥劑配方,可以實現有機生產、降低藥物殘留。

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學藥劑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破壞,給中醫藥農藥在農業上的應用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王道龍執行理事長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新動能的產生應當樹立創新思維,將與農業相關的傳統領域和現代科技融合,產生新的發展動能,可以帶來農業發展新契機。

冰山出海,中醫農業將震驚世界農業

專家表示,中醫農業體系的龐大和意義的重大目前大家看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一旦中醫農業的價值被全部發掘和廣泛應用,其帶來的效應必將震撼世界。

聯盟執行祕書長劉若帆告訴筆者,據粗略統計,全國約380萬家農業經營主體,有1/3左右在做“中醫農業”相關工作,1/3左右在創造條件做“中醫農業”相關工作,基本上所有相關企業都有意願做“中醫農業”工作。這次於7月7日--8日舉行的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成立儀式一經發布,參與者衆,呼應者廣,讓我們感覺到了這個領域雄厚的基礎和高度的發展熱情。包括施可豐、鄂中生態、百禾豐、拜農生物科技、

專家表示,基於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基於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基於中醫相生相剋機理利用生物羣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這幾個方面是中醫農業三大運作機理,在這三大運作機理的支撐下,我國現代農業可以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且我國的中醫農業實踐現在也卓有成效:例如:用遺傳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方法來提高藥用植物營養液的藥效。最近,“中醫農業”科研團隊發現,在藥用植物提取液復配劑處理後的農作物中表達了3000多個功能未知基因和3—5個功能未知化合物。這個發現爲解釋“中醫農業”農產品高產優質,色香味俱全,具有功能性和保鮮期長等優勢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爲進一步的機理研究打下了基礎,是“中醫農業”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回顧歷史,審視當下,展望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如何發展,是當前政府部門、科學界和人民羣衆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做到古爲今用、洋爲中用,實現融合發展、互補共生,是探索生態農業的重要嘗試和實踐。王道龍指出,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於創新體制機制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這個《意見》非常明確的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還有具體的措施,在十九大報告的指引下,在具體相關政策的規範下,未來幾年我國一定會突破一批關鍵的技術成果,研發推廣一批試用成熟的綠色生產技術,來推動農業的綠色發展,讓我們的農業更綠、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而中醫農業領域將成爲這類技術重要的發源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