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協常委、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鬱亮近日在深圳市政協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表示,鼓勵深圳企業投資港澳,推動大灣區的雙向融合。

深圳企業有需要、有意願投資港澳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香港、澳門向內地輸送了大量資金、先進的制度和管理經驗,對深圳、廣東乃至全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今天,香港、澳門自身開始面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等問題。

鬱亮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在鼓勵港澳同胞到內地創業、居住、養老的同時,需要建立雙向流動機制,不僅有來,而且有往,才能將發展成果惠及800萬普通港澳人,讓他們在三地合作中更有獲得感、幸福感,不會擔憂本地進一步空心化。

深圳企業有需要且有意願在港澳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鬱亮引用一組數據表示,目前,內地已成爲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的第二大來源地。截至2016年底,內地投資約佔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存量的25.7%,在金融、旅遊、建築、進出口貿易等領域獲得了一定市場份額。

此外,近年來,港澳本土家族企業向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傳承,其業務和資產日趨國際化,也給了內地企業更多進入香港市場的機會。

與此同時,港澳仍具備內地城市不可替代的優勢。香港的大學在全球排名中相當不錯,特別是科學及工程學科方面尤其優秀。此外,港澳作爲頂尖的金融自由貿易港,更爲國際社會所熟悉,法律等制度接軌更緊密,文化更開放,有利於開展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合作。港澳這些優勢,應當善加學習和利用。

鬱亮說,過去,內地投資香港大多通過央企實施執行,但要實現全面融合,還需要更多的力量。“深圳毗鄰香港,與港澳聯繫最爲緊密,政工商界彼此極爲熟悉。深圳企業的商業模式,大多發源於香港,在內地發揚光大,它對港澳的對接能力相對更強。而我們的市場嗅覺、高效的執行力和技術向商業轉化的能力,也正是港澳企業、機構的短板,雙方存在互補的巨大空間。”

他補充道,目前,深圳已有6400餘家企業開展對外投資,但主要集中於貿易銷售端,影響力、產業鏈地位、技術含量都有待提高。

萬科鬱亮:借力大灣區,建議申請深圳企業投資港澳特別監管政策

建議申請對港澳直接投資的特別監管政策

目前,大灣區的建設正在加速,這也提供了良好契機,讓有能力、有意願的深圳企業在深港創新園區,以及港澳通訊、物流、地產、零售、公共服務等傳統民生業務領域全面發力,將“深圳效率”推向國際。

鬱亮提議,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申請對港澳直接投資的特別監管政策。

2016年底,國家加強了境外投資監管。投資項目裏包含房地產、酒店等標的,進行非主業投資的,境內公司註冊不到一年的,“母小子大”等情況不再受理備案申請。

鬱亮說,考慮到對港澳投資的特殊戰略意義,建議在確保項目真實性和必要性的情況下,向中央申請適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別政策。

他也建議,加快對港澳投資的“放管服”改革,比如說:向中央申請下放審批權限,實行發改、商務等多部門一口受理、並聯審批,並統一審批標準、材料和時限,強化合資格第三方審計評估機構的作用,放寬事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