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孫成彥帶領醫生做手術 受訪者供圖

近日,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孫成彥教授領銜的上海壹博醫生集團與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簽訂了一份“鉅額”培訓協議:該院派出一名醫生到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學習腦癱、偏癱外科診療技術,培訓時間6個月,培訓費用爲150萬元。

培訓費可以這麼高嗎?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創始人孫成彥坦率表示,他聽到的99%的聲音是反對意見,儘管如此,他依然堅信醫生的技術是無價的,應該被重新定義。不可否認醫生集團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正在扭轉社會的觀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醫生的價值。更多患者願意自費在醫生集團接受好的技術和好的服務。他笑稱:“我們的手術定價一點都不低,但還是一牀難求。”醫生集團的技術變現途徑是不是隻能靠提供醫療服務?把技術直接“賣出去”是否也是一條途徑?

孫成彥介紹說,壹博醫生集團這份價值150萬的“天價”培訓費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買方”醫院派出一名醫生到上海壹博醫生集團進行爲期6個月的腦癱、偏癱外科診療技術,其中包括40個課時的理論授課,以及門診、病房帶教和手術操作的實踐教學;該名醫生掌握70%左右技術就可以返回當地醫院,壹博醫生集團再派出自己的醫生到當地醫院進行20臺手術指導,由進修醫生主刀,醫生集團負責監控手術操作的安全性。孫成彥強調,這種模式類似國外的專科培訓。其實,這名醫生在這6個月期間完全可以掌握全部的技術要點,但腦癱、偏袒肢體殘疾患者是比較特殊的人羣,剩下的那30%是爲了確保手術的操作規範和醫生的愛心程度。

據悉,我國地市級醫院醫療技術需求旺盛,全國僅腦癱患者就有600多萬,而且腦癱治療的外科手術又需要分階段完成,包括腰部、腿部、頸部、頸後、手部等,如果不能進行完整手術,患者的治療很可能半途而廢。孫成彥說,專門從事功能神經外科的醫生本來就很少。比如一些骨科醫生做的矯形手術,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之間就會復發,並不是他們不想好好做,而是因爲他們只能解決骨骼和肌腱問題,無法解決神經環路的問題。是技術的欠缺限制了腦癱治療的效果。

目前國內培訓費定價同孫成彥的定價顯然相去甚遠,但孫成彥堅定地認爲進修培訓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治療腦癱、偏癱的外科技術,我們經過了20年不斷地努力,付出了巨大的辛勞,我們豐富的治療經驗,終於被社會和同行所認可。如果所有的技術都免費或超低輸出,那我們醫生的價值就沒有得到正確體現。市場證明,有人願意爲此買單,醫生的價值就可以得到良好的體現!”同時,他認爲,技術輸出給地市級醫院帶來的後續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據“買方”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歐鶴芬透露,僅上饒市的幾個縣區就有上千例腦癱患兒,但當地治療水平卻嚴重不足。醫院是經過多次考察,看到了壹博醫生集團的技術成果和腦癱患兒的恢復情況才決定與之展開合作的,“持續效益是比較長久的,而且這也是一項幫助腦癱患兒的公益事業,可以爲醫院帶來口碑”。

孫成彥最後強調說,他們並不擔心基層醫院掌握了技術就會搶奪我們的市場,中國這麼多病人做都做不完。“而且未來我們必須在這個專病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否則沒人買我們的技術。未來5年,我們希望能將技術輸出推進到100家醫院。當好的技術普及時,就會讓更多的病患得到正確的治療,避免誤診誤治,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更有利於患者康復。

通訊員 孫國根 新民晚報記者 施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