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失的匈奴:从长城开始

文治武功的秦始皇可以统一中国,但秦始皇何以要修建万里长城?!

防御匈奴的骚扰!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桀无道,汤放逐之鸣条,一年而死。其子薰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秦时族人渐众,中原谓之匈奴。"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匈奴的祖先应该是夏后氏的苗裔,桀亡夏以后,他的儿子獯粥娶了他老爸桀的几个妃子,然后带着她们和一些人往北方逃跑,随畜而迁徙。那时就称他们这些逃亡的夏朝后人和桀的儿子为"獯粥",也称"荤粥""淳维"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就行成了独立的民族--匈奴。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

自公元前332年(惠文王六年)始,秦国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十九年),赵国开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

公元前300年,赵国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公元前311燕昭王即位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𬇙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秦时,因为"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

由此观之,自战国开始,匈奴一直就是中原汉民族政权的心腹大患。匈奴的金戈铁马草原骑兵不断地南下劫掠,令中原农耕社会难以抵御,于是才纷纷修筑长城以图阻隔匈奴的入侵。

牛恒刚:2010年4月8日于新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