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本是個灑落自在, 不願受任何拘束的猴王。他由道入佛, 作爲唐僧的徒弟, 保護唐僧取經,立場堅定, 一往無前。同時又常常嚐到唐僧的緊箍咒的苦頭, 仍然堅忍不拔, 百折不回。這由是什麼原因促成的? 有人說, 是五行山使他回頭是岸, 走上正道; 有人說, 是緊箍兒拘住了他, 他不能反抗, 只好死心踏地保護唐僧, 完成他的使命。是耶? 非耶?

  孫悟空是因大鬧天宮被壓五行山下, 五行山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因此話須從五行山說起。

  百回本《西遊記》 中的五行山, 是一座虛擬的山,是由如來爲鎮壓孫悟空特別創造的山。又稱兩界山, 完成鎮壓孫悟空任務後, 又成爲一座實有的山,永遠地坐落在西方路上。《西遊記》 第7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說: “佛祖翻掌一撲, 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 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 喚名‘五行山’, 輕輕的把他壓住。”不僅如此, 按書中所說, 這五座聯山所壓之下, 後來悟空竟能七動八動地從五行山下“伸出頭來了”。當如來聽到巡視靈官的回報, 則從袖中取出一張帖子, 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讓阿儺“緊緊的”貼在那山頂一塊四方石上。這六個字纔是最要緊的,壓住悟空全憑它的作用。

  據佛典所載, “唵、嘛、呢、叭、咪、吽”乃是佛教六字真言。它有多種版本, 一說是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 在我國藏區最爲流行。其廟堂大殿、牆壁、街道, 甚至裝飾品上, 到處都有這六個字, 耳聞目睹皆是。其實這六個字所說的內容, 僅只是一句極簡單的話: “( 多麼好的) 摩尼寶在(聖潔的)蓮花中, 吽!(哇塞)”, 但卻被弄得很神祕, 功能極大, 據說人們循環往復唸誦, 即能消災積德、幸福圓滿, 斷除六道衆生所受之苦。

  然而, 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 對此並不十分相信。明代嚴從簡《殊域周咨錄》 卷12記載, 永樂間翰林學士李繼鼎不怕褻瀆神佛, 將此真言用漢語諧音,說成是“俺把你哄也”, 此說民間也多有流行。《西遊記》 的作者深知這一流行語, 並靈活將之運用到了書中。當觀音菩薩見到孫悟空時, 孫悟空即說: “如來哄了我, 把我壓在此山五百餘年了, 不能展掙。”在悟空的眼裏, 如來沒按常規出牌, 欺騙了他。

  五行山的位置在大唐邊境上,“東半邊屬大唐所管, 西半邊乃是韃靼的地界”。劉伯欽說: “這山舊名五行山, 因我大唐王徵西定國, 改名兩界山。”從此以後, 書中便“兩界”、“五行”二名交替並用。

  五行山壓孫悟空, 其先僅說是“輕輕的”壓住, 當山上貼瞭如來的六個金字, “那座山即生根合縫”, 孫悟空僅“可運用呼吸之氣, 手兒爬出, 可以搖掙搖掙”, 而人是不能出來。到了觀音尋取經人見到悟空時, 又多了一個石匣。觀音菩薩看到的景象是, “他原來壓於石匣之中, 口能言, 身不能動。”後來唐僧走到山下聽到孫悟空叫喚, 走近時看到的情況也是這樣: “只見那石匣之間, 果有一猴, 露着頭, 伸着手, 亂招手”與唐僧說話。這倒有點像是石棺葬、懸棺葬的意思。但肯定是一頭有洞朝外, 孫悟空頭和手可以伸在外面, 而身體其他部分則與石匣“生根合縫”,“不能展掙”。後來過通天河時, 又有唐僧被河妖藏在一個石匣之說, 那個石匣大約也與此彷彿, 只是沒有洞, 也沒有如此顯現神通而已。

  其實五行山是一無間“地獄”。何以此言?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中雲, 地藏菩薩對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 “閻浮提東方有山, 號曰鐵圍, 其山黑邃, 無日月光, 有大地獄, 號極無間。”《法華經》、《俱舍論》 、《玄應音義》 等佛經裏亦有此類東西, 又譯爲“阿鼻地獄”, 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底層的那一個。何謂無間? 有列有五等: 第一“時無間”, 無時無刻不受罪。第二“空無間”, “一人亦滿, 多人亦滿。”即地獄不存在大小問題, 如果只有一個犯人, 這地獄就只能容納一個人, 如果有多個犯人, 則也能同樣容納。按照相應數量, 不多也不少, 不會有多餘的空間讓你自由活動, 即所謂“無間無隙”。前所說石匣便是如此,因此悟空在其中“生根合縫”, 謂“石匣之中, 口能言,身不能動”, 符合了這一特徵。第四“平等無間”, 不論男女均無照顧。第五“生死無間”, 死去活來, 連續用刑, 反覆無數次。

  爲了對付孫悟空, 除貼上帖子外, 還布有天將、揭諦看守。這雖是新造的一座山, 但能像普通的山那樣, 有土地、山神, 還有單設的監押孫悟空的天將。書上是這麼說的: 如來“又發一個慈悲心”, “念動真言咒語, 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 會同五方揭諦,居住此山監押。但他飢時, 與他鐵丸子喫; 渴時, 與他溶化的銅汁飲。”這裏的“鐵丸”、“銅汁”也是嚴酷的刑罰。此典也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獄名號品第五》 , 該佛經說, 五無間中的第五是“罪器無間”,各式各樣刑具無所不用, “更無間斷”。其中即有“飢吞鐵丸, 渴飲鐵汁”一種, 此外還有叫作“烊銅灌口,熱鐵纏身”。烊, 就是熔化金屬, 烊銅即是加熱熔化了的“銅汁”, “烊銅灌口”就是將燒沸騰的銅水灌入人的口中, 人稱“烊銅地獄”。此即爲孫悟空飢食鐵丸、渴飲銅汁的出處。而由此可見, 孫悟空所住監獄級別特高, 既有上加如來六字真言的五座山鎮壓, 又有“生根合縫”的單間石匣相柙, 也有山神、土地、天將、揭諦看守, 更有無休止的熔化銅水和燒紅的鐵丸飲食, 足見此“地獄”之殘酷。而如此苦境, 孫悟空之親身領受, 竟延續了五六百年。

  五行山可謂是孫悟空的滑鐵盧, 在那裏, 他被壓制了五百年。不僅肉體上倍受無間之苦, 而且精神上也極端孤寂, 不知何時是盡頭。當年花果山上, 他曾交了衆多朋友, 即使天上, 也有大批可稱兄道弟的神仙。但如今“五行”之下, 大約是懾於某種壓力所屈, 人情僥薄, 更無一個故人來看。這豈能不說是苦難深重和“度日如年”呢?

  在《西遊記》中, 同樣與五行山相類似的, 還有孫悟空頭上戴的“緊箍兒”, 其外表好看, 實際上也是一種刑具。它是一根無形的絞索拴在悟空的腦袋上,唐僧可以隨時咒緊, 勒其腦漿迸流。對此人們似乎看習慣了, 並不把它當回事。但對悟空來說, 可就苦了一十四年。而“緊箍兒”是如來“心苗上所發”, 五行山是如來手指所化, 這些都是如來意志的物化和體現, 也是當時主流社會的意志體現。相對五行山,緊箍兒實則是其延續, 前者是固定的, 不可移動的,後者是小型化了的、便攜式的, 可移動的。雖其功能和效果有點兒不一樣, 但炮製者的目的是相同的, 即牢牢控制住孫悟空, 使其爲之效力。

  《西遊記》 第8回, 觀音菩薩領瞭如來佛旨, 到東土尋取經人, 沿途便網羅保護唐僧的人。她最後到了五行山, 見到了孫悟空。而孫悟空五百年來的生存狀況如他自己所說, 是“我在此度日如年, 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觀音的到來, 對於孫悟空來說不管怎麼講, 也不管過去是哪個陣營裏的人, 是朋友? 還是敵人? 或是互相戰鬥過? 五百年過去, 似乎都已沒有意義, 如今悟空眼中之觀音已算是故人,他, 顯然有點感激之情。

  對於一個人來說, 有多種權利, 其中生存權是第一位的。相對悟空來說, 當他在五行山‘地獄“中遭受五百年罪後, 其首先要爭取的是如何脫離苦海和過上正常人自由人的生活。因此, 悟空不失時機地對觀音說: “萬望菩薩方便一二, 救我老孫一救!”, 並表示“我已知悔了, 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 情願修行。”而觀音正爲尋找保護唐僧的人而來, 如此主動找上門來, 恰中下懷。於是“滿心歡喜”地說: “你既有此心, 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 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 秉教伽持, 入我佛門,再修正果, 如何?”爲了脫離這個五百年傷心之地, 悟空則立即“聲聲”答道: “願去! 願去!”於是便在山下“晝夜提心, 晨昏吊膽”苦捱等待。第14回唐僧來了, 他馬上對唐僧說: “我願保你取經, 與你做個徒弟。”三藏揭了金字帖子, 悟空出來後, 赤淋淋地跪在唐僧面前, 叫了一聲: “師父, 我出來也!”這才脫離苦海。而這一聲“師父”, 實際上就是一個莊嚴的承諾。其涵義是: 從此悟空入了佛門, 成了唐僧的徒弟, 承擔起保護唐僧取經的使命和責任。

  孫悟空這一承諾是鄭重的, 而且是始終不渝。

  悟空堅守承諾, 首先是觀音有過教訓。觀音要悟空給唐僧做徒弟, 保護唐僧時說:“聖經雲: 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 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所謂聖經, 乃是儒家《易經》 , 此話在《繫辭上傳》第八章。原文爲: “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 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乎?”後面緊接着還有一句: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可不慎乎?”意思是說, 人的言與行一致是最重要不過的。一個君子在他的家室裏, 如果講出善的話, 則千里之外的人都贊成他。如果講了不善的話, 則千里之外的人都會鄙視他。不要認爲, 一句話沒有什麼, 可以隨便說, 要知道人講的每一句話, 影響都非常深遠。

  其實孫悟空自己也有嚴格的做人準則的。就是“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西遊記》 第1回, 孫悟空剛從石頭裏迸出, 便顯露才能, 爲衆猴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水簾洞, 對衆猴說:“列位呵,‘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 出得去, 不傷身體者, 就拜他爲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 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 各享成家之福, 何不拜我爲王?”於是衆猴即拱伏無違, 序齒排班, 朝上禮拜, 都稱“千歲大王”。此話的出處也是儒家的經典, 在《論語·爲政篇第二》, 是孔子“教人以信實爲立身的根本。”他是這樣要求別人, 自己對唐僧也是遵循這一原則。

  而經常掛在悟空口頭的話, 就沒有那麼文縐縐,而是極爲通俗的一句話: “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唐僧在寶象國受難, 八戒請回悟空解救師父, 妖怪奎木狼嘲笑悟空說: “你好不丈夫啊! 既受了師父趕逐, 卻有甚麼嘴臉又來見人!”悟空回他道: “你這個潑怪, 豈知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 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 我怎麼不來救他?”第72 回過盤絲洞時, 唐僧要親自去化齋。行者笑道:“你要喫齋, 我自去化, 俗語云:‘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豈有爲弟子者高坐, 教師父去化齋之理?”唐僧在鎮海寺偶感風寒,“頭懸眼脹, 渾身皮骨皆疼”, 怕耽誤行程, 悟空道:“師父說那裏話! 常言道:‘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我等與你做徒弟, 就是兒子一般。”又說道:“‘養兒不用阿金溺銀, 只是見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 說甚麼誤了行程, 便寧耐幾日何妨!”

  對於”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這句俗語, 有人考證說其出自於《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原文是“弟子事師, 敬同於父, 習其道也, 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 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石室佚書清末才爲世人發現。此前有無此《太公家教》 傳世, 尚無考證。但此語作爲俗語, 卻一直爲人們所流傳。元代關漢卿雜劇《溫太真玉鏡臺》 第折中即有此語。劇中人夫人說:“請哥哥在相公抱角牀上坐, 着小姐拜哥哥, 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

  自從拜唐僧爲師以後, 孫悟空知恩圖報, 對唐僧的感情不只停留在理性上, 而且在感性上也極爲真摯、深厚。特別是在生死關頭, 他首先想到的是師父。孫悟空遭紅孩兒火攻後落水, “被冷水逼了, 氣阻丹田, 不能出聲”,“綣曲四肢伸不得, 渾身上下冷如冰。”“幸得八戒按摸揉擦。須臾間, 氣透三關, 轉明堂, 衝開孔竅, 叫了一聲。”他叫的是什麼? 是“師父啊!”沙僧被感動得說道: “哥啊, 你生爲師父, 死也還在口裏哩。”悟空被攙到松林之下坐定。少時間, 卻定神順氣, 止不住淚滴腮邊, 又叫了一聲: “師父啊! 憶昔當年出大唐, 巖前救我脫災殃。三山六水度魔障, 萬苦千辛割寸腸。託鉢朝餐隨厚薄, 參禪暮宿或林莊。一心指望成功果, 今日安知痛受傷!”第51回, 在金山, 唐僧被捉, 孫悟空的金箍棒被兕大王套去, 空着手敗了陣, 來坐於金山後, 撲梭梭兩眼滴淚, 叫道: “師父呵!”訴說着他們師徒的昔日恩情。唐僧師徒經過獅阿嶺, 孫悟空被妖怪攝入陰陽二氣瓶中。按此寶貝功能, 能將人“一時三刻, 化爲膿血”。不一會兒,悟空的孤拐燒軟了! 將被弄做個殘疾之人了! 悟空這危難時刻首先想到的仍是師父。他說道: “師父啊! ……我與你苦歷諸山, 收殄多怪, 降八戒, 得沙僧, 千辛萬苦, 指望同證西方, 共成正果。何期今日遭此毒魔, 老孫誤入於此, 傾了性命, 撇你在半山之中, 不能前進!”在生死關頭他心中想的只在師父, 是他們的取經大業。可見他對唐僧的感情勝似君臣父子。而對於這種感情, 悟空又是不能移至別人身上的。唐僧師徒在路過平頂山時, 孫悟空去蓮花洞見妖怪母親時, 怕見了要行跪拜之禮, 竟哭了起來。書中說道, 悟空“在二門外仰着臉, 脫脫的哭起來, 你道他哭怎的, 莫成是怕他? 就怕也便不哭, 況先哄了他的寶貝, 又打殺他的小妖, 卻爲何而哭? 他當時曾下九鼎油鍋, 就煠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點淚兒; 只爲想起唐僧取經的苦惱, 他就淚出痛腸, 放眼便哭。”他說:“我爲人做了一場好漢, 止拜了三個人: 西天拜佛祖, 南海拜觀音, 兩界山師父救了我, 我拜了他四拜。爲他使碎六葉連肝肺, 用盡三毛七孔心。”在他眼裏,取經是次要的, 爲了這經, 要給妖怪跪拜是值不得的。後來爲什麼還是跪拜了呢? 是爲了救師父。

  關於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 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對於如來佛來說, 有沒有把他作爲內定人選, 語焉不詳。他沒有將他打死, 僅壓在五行山下, 是否是手下留情, 就是爲了留作後用, 他沒有說。他僅說了句:“待他災愆滿日, 自有人救他。”也許他早料到觀音尋取經人的保護者, 必定是他, 便由觀音來點化, 讓唐僧來實施。但書中並未如此交代。而僅只是說了:“不許在霄漢中行, 須是要半雲半霧, 目過山水, ……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 你須是勸他學好, 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由此說來, 觀音之遇解悟空並勸其做取經人徒弟看似有點偶然性。

  不管是事先安排的還是偶然路撞的, 這件事對於悟空來說, 絕對是一件好事。一是脫離了災難, 二是有了施展才能之機會。西方路上有很多上天安插的、地上自生的妖魔鬼怪, 給他以充分的用武之地。所以他立即“聲聲”答道: “願去! 願去!”

  菩提祖師教了悟空長生之術, 又教他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他又從龍宮索得金箍棒和全副盔甲, 成了一個大王。玉帝不知用他, 結果鬧得兩敗俱傷。冥冥之中有了這種安排, 悟空纔有周正的實事可幹。他在西方路上, 有着一種俠肝義膽, 且精力旺盛, 一聽說擒妖捉怪就興奮, 就渾身來勁。

  唐僧過高老莊, 悟空要爲高家捉妖, 對高太公說: “因是借宿, 順便拿幾個妖怪兒耍耍的。動問府上有多少妖怪?”把拿妖當作好玩的事。悟空收了八戒, 高家送上金銀、衣物表示感謝。悟空拿了一些碎金碎銀給高家僕人高才, “權作帶領錢”謝他。並說:“以後但有妖精, 多作成我幾個, 還有謝你處哩。”烏雞國王託夢給唐僧, 唐僧又告訴悟空。悟空隨即笑道: “不消說了, 他來託夢與你, 分明是照顧老孫一場生意。必然是個妖怪在那裏篡位謀國, 等我與他辨個真假。想那妖魔, 棍到處立要成功。”他把捉妖當作一場生意, 真有趣。

  唐僧師徒過駝羅莊, 悟空聞聽說有妖怪, 就朝上唱個喏道: “承照顧了!”八戒道: “你看他惹禍! 聽見說拿妖怪, 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 預先就唱個喏!”悟空說:“賢弟, 你不知, 我唱個喏就是下了個定錢, 他再不去請別人了。”說得多麼輕鬆。

  其實, 還是如來最懂悟空, 封他爲“鬥戰勝佛”,實是對他一直生活在鬥戰之中並常獲勝利的褒揚。

  從上述種種可以看出, 孫悟空因爲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五百餘年, 飢餐鐵丸, 渴飲銅汗, 度日如年。他想脫離苦海, 重獲自由。如來造經度東土之人, 需要一個取經人, 還需要有保護取經人的人。這給悟空帶來了機會。悟空爲了爭取生存權, 走上了觀音給他指出的一條“門路”, 做了唐僧的徒弟兼保護人。悟空保護唐僧全始全終, 是在履行和實踐自己的承諾, 他相信“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和“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的人生規範。同時, 保護唐僧西天取經, 一路降妖伏怪, 也讓他有實事可做, 因而也充分施展了他的才能, 實現他的人生價值。這是他不離不棄保護唐僧的全部源因。保唐僧取經完全不是由於緊箍咒的約束, 而是, 他做了唐僧的徒弟,盡職盡力地保護唐僧, 但也不認同唐僧的一切。他有他的做人原則和人生追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