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爲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爲中心。什麼是般若?最好的解釋就是覺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太難懂了,說“有”不是,說“無”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說,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個大阿羅漢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體證到空的妙義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尊者誕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財寶、用具都忽然不見了,全家人都非常焦慮,趕快恭請相師卜卦。相師卜卦後說道:“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們家所生的是貴子,室中金銀寶物在貴子出生時會一切皆空,這象徵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爲他取名空生吧!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將來不會爲世間的名利所束縛,就是爲他取名善吉也好。”相師的話,安了全家人的心。三天以後,尊者家中的財寶和用具才又恢復原狀。

  須菩提出生婆羅門教家庭。在須菩提年輕的時候,佛陀到他的家鄉佈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須菩提受父母的影響,被佛陀的妙法所感動,皈依佛陀出家修行。須菩提出家以後,過着三衣一鉢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上託鉢乞食,下午就跟隨佛陀聽教參修。關於乞食,須菩提與大迦葉還有過一場關於富乞貧乞的討論,頗有意思。

  根據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但是須菩提離開精舍後,總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並解釋說:“我向富人行乞,絕不是爲了貪圖美味珍饈。如果僅爲了好喫,我就不會出家學道。爲什麼我不到窮人的門上行乞呢?因爲窮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哪裏還有多餘的飲食供養我們?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已經十分內疚,怎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富人施捨區區一餐,不啻九牛一毛。這就是我乞富不乞貧的原因。”

  大迦葉聽到了,便對須菩提說:“我向貧窮者乞食,是給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貧窮。富人福多,又何必錦上添花呢?”須菩提的乞富不乞貧與迦葉的乞貧不乞富形成了尖銳的對比。佛陀對兩者都不贊成,曾呵斥他們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應當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對佛陀的教育,須菩提虛心接受,很快地糾正了乞富不乞貧的做法。迦葉着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強他。

  須菩提在佛陀的僧團中,修道聞法,非常熱心。尤其是四處十六會的般若法會,須菩提如不去其他地方教化,從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園精舍預備講說《金剛般若》的時候,千百位弟子從城中託鉢乞食回來,次第圍繞在佛陀四周。佛陀先是閉目靜坐,沒有人敢向佛陀發問。這時,須菩提了解到佛陀的心意,便從大衆中站立起來,向佛陀頂禮後,恭敬地問道:“佛陀!弟子們都知道佛陀是最善於愛護我們的,但是對於善男信女則如何安住於菩提心?以及紛擾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懇求佛陀慈悲,爲大衆宣說!”

  對須菩提的發問,佛陀很歡喜,稱讚他了解與會大衆的根機。佛陀回答說:“如何安住與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紛擾,就是在佈施時,要行無相佈施;在度生時,要行無我度生,就照這樣安住,照這樣降心!”

  “無相佈施,無我度生”,須菩提深深瞭解到這樣的道理和意趣。他感激佛陀的法恩,歡喜得涕淚悲泣,長跪在佛陀座前說道:“佛陀!自從我做人以來,如此甚深微妙的法理,還是第一次聽到。從此,我、法的二執,再也不能纏繞我’我、人、衆生、壽者的四相,再也不能束縛我。離一切執著,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名相,才能見到人生。我今天已體會佛陀的心意,真正認識了自己。”

  須菩提尊者開悟了,從此被稱爲解空第一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