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中国陷入分裂,辽金先后立于北方,与北宋、南宋对峙。目前被发掘的辽代墓葬大约有数百个,多集中在河北、北京、内蒙及东北一带。这些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兵器。从出土的兵器中可以看出,辽军与中原王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形制基本一致。

▲甘肃博物馆铁矛头

以长矛为例,辽代长矛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样式。第一种为身筒合一的凿形,锋部为平刃,无侧锋,整体造型自銎口向上逐渐收窄。这种身筒合一、銎口向上逐渐收窄的矛头未见于中原地区,但在唐代渤海国的墓葬中有过出土。第二种为菱形矛头,无侧锋,正锋为平刃。这种矛头和第一种矛头的正锋都是平刃,这种平刃矛头在刺中金属铠甲后更不容易打滑。第三种矛头的侧锋为锯齿形,刃部呈柳叶形。第四种矛头为尖锥形,自銎口收窄至锋。第五种矛头的刃部为长柳叶形,后部有长铤。第六种矛头为长骹长柳叶造型,銎口末端多铸有圆形凸棱。这种矛头的出土量最大。

▲内蒙古博物院辽代错银铁矛

金代的墓葬中也有较多的长矛出土,经过整理,大概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长骹柳叶型、刃骹结合部有圆珠的长骹柳叶型、鸭嘴銎型、身筒合一的短锥形、身筒合一的叶形。

▲黑龙江博物馆金代铁矛

元代出土的文物较少,由于蒙古人曾经远征各国,所以元军的武器装备里可能包含带有多国文化特色的器具。由于缺乏存世实物,同时蒙古人又禁止出版关于军事和武器的著作。因此关于元代的长矛形制,只能依靠国外资料来进行推理。根据16世纪葡萄牙人探险家Barbosa的记载,蒙古人经常使用一种四角枪头的长枪,近身时用来肉搏,远距离时掷出伤人。这种四角长枪在印度人的典籍里也有记载。

印度史书中有一些关于蒙古军队入侵印度的篇章。其中提到,蒙军使用三种标枪,一种为短标枪,另外两种都是既可作为肉搏武器,也可投掷伤敌的长标枪。这两种长标枪都是两头施刃,一种名Tschehonca,刃为三角形,尾刃为花瓣形;一种名Barchah,刃近于斜方形,尾刃为圆钉型。需要注意的是,在印度人的记录中,蒙军使用最多的武器还是斧子、铁锤和刀剑。不过也有资料认为蒙古军队普遍装备长矛,《多桑蒙古史》中记载,蒙古骑兵的标准配备为皮甲、头盔、弓、斧、矛、刀各一。

▲元代铁矛头

考虑到元朝的主体疆域还是继承于南宋和金国,因此元军的常备武器应该继承了宋金两朝的形制。另外,元朝统一中国后,汉蒙文化互相影响。即便蒙古军队在入主中原之前的确不喜长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也有可能会慢慢改变。首都博物馆曾经展出过若干件元代的武器装备,其中有一件长骹窄叶铁矛,与国内出土的宋金时期矛头造型颇为相似。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