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廷出于对蒙古族至高无上地位的维护对当时的各民族大致分为四个等级,而“他们的军队,亦分为各等级:蒙古军、探马赤军(以诸部族为之乃镇卫边境者)、汉军(以中原汉人为之),新附军(南方宋人为之)。蒙古帝国时期,从蒙古军中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专门担任攻坚冲锋或镇守战略要地的任务的军队称为探马赤军。

元廷出于对蒙古族至高无上地位的维护对当时的各民族大致分为四个等级,而“他们的军队,亦分为各等级:蒙古军、探马赤军(以诸部族为之乃镇卫边境者)、汉军(以中原汉人为之),新附军(南方宋人为之)。”

正相当于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之四级。兵籍守秘密,汉人莫知之。这种军队之间划分的各个等级对元朝的军事战斗力、军队之间的凝聚力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军队的第一等级是蒙古军。蒙古军人自幼在草原生活,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十分的英勇善战,《黑鞑事略》记载: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索维之鞍,碑手有所执射,从众驰骋。四、五岁抉小弓短矢,乃其长也,四时业田猎。这种习俗,对于蒙古军队尚勇善战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蒙古军队作战比较英勇。早期的蒙古国实行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族分成若干千户,千户作为统一的基本军事单位和地方行政单位,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军事策略。

探马赤军是元军的精锐骑军。蒙古帝国时期,从蒙古军中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专门担任攻坚冲锋或镇守战略要地的任务的军队称为探马赤军。在蒙古军四处征战的过程中,由于战争的需要,需要派往一些蒙古士兵去镇守被占领的地区。蒙古族有人因为不习惯脱离大草原,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亦或是觉得他们是“重役军”等原因,不愿意去充当探马赤军。

因此慢漫的蒙古各部就派自己的私属人口的外族人(在战争中被掳掠而来的色目人以及汉人、南人等)去镇守占领区。因此,探马赤军是由各部拣选的士兵混合组成的,因而《经世大典·序录》上说“探马赤则诸部族也”。诸部族在这里就应该理解为蒙古、色目、汉人等部族。探马赤军的的组成虽然逐渐的复杂化,但是其成员仍旧以蒙古、色目人居多,有少量的汉人和南人。

探马赤军的战斗力较强,地位比较高,受到了比较高的重视。“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因此从表面看探马赤军也已视同蒙古军,得到了元廷的信任。但是本质上又有着差别,再分派任务时,探马赤军“在习惯上却仍往往被派充重役或边远地区”。

汉军。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已经有金国的契丹,女真等汉人军队归附蒙古国。加上后来新征服地区招来的军队,成为了广义的汉军。史卫民先生对于汉军的来源归纳为四个渠道:金朝末年出现在各地的地方武装、降蒙的各种金朝军队、中原签军、以及早期的降蒙宋军等。汉军在元王朝的军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汉军所受到的待遇和蒙古、探马赤军相比是不相同的,并且汉军也是较晚才入编于蒙元帝国之中,也得不到足够的信任。汉军中的军士很少能够入选怯薛军队和侍卫亲军镇守京师,大多都派往长江以南执行镇戍任务。

新附军。新附军改编于南宋军队,其主要成分是蒙古灭宋时期所收降的南宋军队。面对收编而来的南宋军队,忽必烈不敢轻易的遣散,同时也没有对这支军队进行很大的整顿,依照南宋体制,仍旧由国家提供钱粮用以支撑新附军。任用的将领也多以南宋降将为主。南宋降将多是由于被逼无奈、贪图名利、保全性命等原因下投降。这些将领长期养成的嗜利惧战的习性在其归顺蒙古之后,仍旧保留了下来。刘子健在其《两宋史研究汇编》提到“南宋商业化,影响到武官的风气,始终未改”。至元十八年(1281)的对日作战中,战败后的范文虎丢下数万军队“独自走高丽”。这些南人将领长期以来不务正业,将领贪生怕死,其率领的军队自然也缺乏在组织性和战斗力。

参考资料

【1】元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