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GDP衝進亞洲城市五強: 今年加快建設兩座“城”補基礎研究短板

本報記者 杜弘禹 廣州報道

深圳多了一個新身份——亞洲經濟前五強城市。

1月18日,深圳市第六屆人大七次會議開幕,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初步預計,2018年生產總值突破2.4萬億元、同比增長7.5%左右。

陳如桂還專門提到,2018年深圳經濟總量已居亞洲城市前五。這一將自身經濟總量放在亞洲座標系下進行比較做法並不多見,備受關注。

2019年,深圳定下經濟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並部署了10方面重點工作,排在首位的是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打造前海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推動前海合作區擴區;高水平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謀劃建設深港商貿旅遊消費合作新平臺等。

作爲創新之城,2019年深圳亦強調要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建設光明科學城和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謀求加快補齊基礎研究短板和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受訪專家表示,深圳突出在亞洲城市格局中的地位,未來除需要適當經濟規模和增速支撐外,更核心是要從開放水平、要素配置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塑造提升競爭優勢。

經濟增速目標下調至7%左右

初步預計,2018年深圳GDP增長7.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進出口總額增長7%。

上述指標,除進出口增速微增外,其餘均低於2017年。並且,GDP增速不僅低於2017年,也未完成2018年初定下的8%以上目標,但仍高於其他一線城市。

“2018年前三個季度,深圳GDP增速都在8%以上,全年雖然降爲7.5%左右,但仍在穩定範疇之內。”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所長劉國宏認爲,受國內外宏觀經濟波動影響,深圳經濟增長難免放緩,尤其深圳是一個開放程度較高的經濟體,但橫向對比其他城市,深圳仍維持7%以上的較高增速,顯示內生動力紮實,抗衝擊能力較強。

針對2019年,深圳定下經濟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較之2018年初8%以上的目標設定有所下調,但是同樣仍然高於北京、廣州、天津等城市。劉國宏分析,此舉一是考慮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二是以深圳的體量,經濟增長本身有平穩化趨勢;三是空間、資源等約束下,難再粗放式地突飛猛進;四是適當減輕增長壓力,有利於追求創新和質量。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也認爲,對於一線城市而言,無論是從經濟規模和發展階段來看,還是從肩負的使命,包括處於全球競爭的角度出發,已不能再單純將追求總量和速度視爲首要目標,更爲核心是發展質量,如創新能力、生產效率、經濟密度等。

陳如桂也明確,深圳要堅持把創新作爲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據介紹,2019年深圳將重點建設兩座“城”:一是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包括要加快推進材料基因組等大科學裝置建設;二是高起點規劃建設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依託諸多高校和中科院先進院,打造大灣區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核心區。

上述部署有着清晰的指向:加快補齊基礎研究短板,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同時,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亦被深圳視爲重中之重。

劉國宏表示,基礎研究一直是深圳科創體系的短板,補齊這一短板至關重要,從當前信號看,上述項目或部署下一步必將獲得深圳大力推動;創新生態方面,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等也將迅速跟進。

事實上,深圳的行動已經開始。1月6日,深圳啓動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併爲9家基礎研究機構授牌,爲基礎研究大手筆搭建“四梁八柱”。

分析人士認爲,未來深圳的創新力量格局將得到優化完善。深圳副市長王立新此前曾介紹,過去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而未來在基礎研究方面,將鼓勵企業出題目,政府投入資金來研究解決難題。

三大平臺推動大灣區建設

毫無疑問,“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深圳列爲2019年首要工作。根據陳如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部署,深圳將重點推動三大平臺建設。

首先,深圳強調要打造前海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具體包括將對前海總體規劃開展修編,推動前海合作區擴區;爭取出臺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創新政策,探索建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賬戶體系,擴大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業務範圍等一系列舉措。

作爲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前海是深圳改革開放,尤其參與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臺,但是前海的面積相對較小,僅15平方公里。

劉國宏表示,前海是作爲全國改革開放旗幟,通過擴區而釋放前海更大能力,對推動深圳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索具有重要意義。孫不熟表示,前海對全國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改革開放試驗平臺,未來大灣區建設中需前海進行更多高價值經驗探索。

其次,深圳提出,2019年要高水平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探索建立適應開放創新、融合“一國兩制”優勢的體制機制,爭取在人員物資流動、職業資格准入、標準規則創新、新藥品器械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實現深港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探索建設離岸創新基地。同時,還要加快合作區空間整備,推進福田保稅區轉型升級。

最後,2019年深圳還將謀劃建設深港商貿旅遊消費新平臺,具體包括要規劃建設口岸經濟帶,開通蓮塘口岸,推進皇崗、沙頭角等口岸重建,並提升羅湖、深圳灣等口岸環境品質,拓展購物、休閒、文化等功能,建設跨境消費新興商圈,編制沙頭角和羅湖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發展規劃,推動深港共同開發建設,探索建設特色購物一條街。

劉國宏分析,一方面,無論從深圳自身城市發展還是從大灣區建設來看,未來將有很多戰略和決策需落地探索,這無法僅憑前海去“單點突破”,需要更多平臺;另一方面,多平臺錯位發展有利於探索並提供多元化的大灣區建設經驗,如前海在現代服務業、河套在科技、口岸經濟帶在消費經濟和要素融通方面等,並且競爭氛圍也有利於加速探索。(編輯:張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