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日前,遊客在觀賞臺兒莊大運河夜景。臺兒莊運河國家溼地公園是我國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爲主題的國家4A級景區。景區內有蓮上百種,水生蔬菜及水生花卉30餘種,生態垂釣園、自由採摘園、農事體驗園、百合鑑賞園、溼地動植物園的景色各具特色。

說起魯西南,人們多停留在臺兒莊大捷、聊城保衛戰、鐵道游擊隊等紅色記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老區棗莊、聊城、臨沂等地區紮實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治理,通過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革命老區綻放出新風采。

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首發之年。歲末,記者走訪陽穀、茌平、滕州、臺兒莊、郯城等地鄉村,所到之處,曾經的貧困容顏均已褪去,一幅幅生態美環境優產業強的田園新畫卷競相展開。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滄浪人家”是棗莊市臺兒莊區邳莊鎮滄浪廟村利用當地溼地資源創辦的水鄉品牌民宿新業態,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圖爲遊客在快樂休閒。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遊客在聊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化科技示範園區內觀賞新作物。該園區集新品種引進推廣、新技術集成創新和休閒農業觀光於一體。

有“中國蔬菜第一市”之稱的聊城市,近年優質農產品品牌達1033個,2017年農產品出口26.2億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質的飛躍,所有村莊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建設運營一體化垃圾污水治理模式,公共服務不斷完善,新型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有千年歷史的臨沂市郯城縣柳編是當地致富產業,年營業額達3億元,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日前,廟山鎮薛莊村的王豔豔在爲客戶備貨。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以葫蘆種植加工爲產業,全村有300戶家庭葫蘆加工廠,年產值6億多元。圖爲村民用烙畫新工藝爲客戶趕製工藝葫蘆。

棗莊市近年來通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以高效、生態、安全爲方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城鎮化率達到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預計2020年農業增加值將超過190億元。

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利用的棗莊市,傾力保護大運河棗莊段遺蹟,致力於景觀修復及相關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取得階段性成果,文化展示與傳承體系基本建立。建成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和集文化體驗與旅遊休閒觀光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和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棗莊市嶧城區肖長勝(左)是山東省非遺項目石榴盆景栽制技藝傳承人。在他的影響下,目前當地從事盆景製作商戶達1000餘戶,年產值6000萬元。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東阿阿膠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擦膠。擦膠姑娘行雲流水般的動作一氣呵成,擦出來的膠塊表面紋理均勻筆直,造型完美,看似很簡單,但卻融入着東阿阿膠傳承至今的工匠之心。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家門口就業拿工資,這在聊城市陽穀縣成爲幸福的事兒。傾力推動陽穀縣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的新鳳祥集團,近年安排農村勞動力就業2萬餘人,與當地共享產業發展成果。圖爲該集團肉雞分割車間。

經濟發展、產業興旺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支撐。臨沂市近年立足於當地農村優勢資源,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來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通過培育農村新業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冬季的魯西南雖有些寒冷,但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發展、村莊整治建設中,處處充滿着生機與活力。

魯西南變靚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