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音最帥教授陳衛平7分鐘帶你瞭解大提琴百科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戳視頻

帥哥教授 陳衛平

大提琴百科速get√

陳衛平

上海音樂學院管絃系大提琴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他是最具有天才的音樂家”。

——大提琴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

關於大提琴百科

陳老師有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

01

大提琴不是“大的小提琴

管弦樂團中常見的絃樂器,從左至右依次是: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追溯大提琴歷史,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早在公元900年的時候,歐洲聖像畫裏就出現了用琴弓演奏的樂器。

提琴家族分爲好幾個大的類型,比如維奧爾琴、里拉琴等,最終是維奧爾琴家族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維奧爾(viol)就是Violin的詞根,衍生出所有絃樂家族的名詞,發展出各種不同尺寸,以適應不同音域以及合奏上的需求,這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它們都屬於維奧爾琴家族。

維奧爾琴家族

到17世紀,我們才確定大提琴這個稱呼(Violoncello),但是直到18世紀,在歐洲各個國家,大提琴的名稱還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有翻譯作低音小提琴,或者比較大的小提琴。現在可以考證的最早的一把琴,製作於16世紀30年代,由意大利鼻祖級的制琴師阿瑪蒂製作。

大提琴“The King”,阿瑪蒂製作於1538-1560年間

02

決定大提琴樣貌的制琴大師

馬友友與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大衛朵夫”

皮亞佐拉“自由探戈”,馬友友演奏

大提琴製作工藝的發展,是爲了滿足日益變化的聽覺需求。一開始演奏只侷限於宮廷的小範圍、皇室的會客廳,還有一些稍微大一些的宴會廳。後來更多公開的演出以及炫技的發展,要求這件樂器的聲音更加具有穿透力,音量更大,性能上更便於演奏。

17/18世紀的天才制琴師斯特拉迪瓦里,爲大提琴進行了一系列改良,直到現在我們使用的大提琴都是以他創作的b型琴爲原型,在聲音、色彩和使用上普遍認爲是最佳的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1644-1737)

斯特拉迪瓦里對大提琴的指板進行了改良,使它變得更加堅硬,更長。而以前音域沒有那麼寬,因此當時指板相對短。同時琴身做了一些改良,早期的大提琴身體非常胖,演奏到高音區時,不是特別便利。後來斯特拉第瓦里進行了一些體積的改革,將琴的上半身削減地更瘦小,便於發出穿透力的聲音。到了19世紀,又有大提琴家發明撐腳,讓演奏者可以把琴支撐在地上,演奏更加靈活。而在沒有撐腳的年代,大提琴家都是夾在兩腿當中演奏,侷限性很大。

03

大提琴的聲音最接近人聲

大提琴是一件非常優美動聽的樂器,首先它的發音比較遲緩,會讓人產生一種鬆弛、舒適的感覺。不像小提琴發音特別迅速,穿透力很強,讓人比較振奮。而鋼琴其實屬於擊絃樂的一種,相對絃樂來講發音方式顯得單調,但優點是可以奏出豐富的和聲。

舒曼“夢幻曲”,王健演奏

如果單從旋律性上講,大提琴音樂應該是表達最豐富的。大提琴的音域在人聲幅度之內。演奏一些歌唱性、抒情性片段時,接近於聲樂表達。最低音可以低到男低音到達的音域,即便高音也是花腔女高音可以唱得上去的。大提琴在很多作品上聽起來具有歌唱性就是這個原因。

陳衛平在練琴中

但大提琴也不是特別完美的樂器,比如說大提琴有一種在非演奏者聽起來是有些沙啞具有磁性的聲音,但演奏者聽來就是噪聲。平時練習的時候,在一個缺少共鳴的房間裏,會深受其擾。但到了音樂廳,有混響以後,聲音會變得很美妙。大提琴好不好聽取決於你在什麼地方聽,在聲響效果好的音樂廳或者教堂,才能感受到它的聲音魅力。

04

500歲的大提琴還很年輕

大提琴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

大提琴在絃樂家族裏還是一件非常年輕的樂器,所以在很多大師創作的作品裏,沒有給大提琴留下像小提琴、鋼琴那樣數量衆多的經典作品,這是莫大的遺憾。但如果單從大提琴的歷史上看,有很多地位非常高的演奏家,給大提琴的演奏和創作帶來了很多機會。像卡薩爾斯這位西班牙演奏家,他從一大堆文獻裏發現了巴赫的六首無伴奏組曲。直到現在,這套偉大作品都是每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的試金石。還有羅斯特羅波維奇,他是大提琴歷史上受到委約最多的演奏家,他爲大提琴的保留曲庫貢獻了非常多的作品,是進入大提琴萬神殿的人物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前奏曲”,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奏

也因此,大提琴也表現出了很強的生命力,表現出了豐富的可能性。例如柏林愛樂樂團就有12把大提琴的組合,陳衛平也擁有自己的大提琴樂團,正在將維瓦爾第的《四季》改編爲大提琴版本。

陳衛平大提琴樂團在排練《四季》中

本文節選自橄欖古典音樂MOOK最新刊

音樂會·觀賞指南

一本書帶你聽懂看懂音樂會

戳大圖查看更多

戳文末閱讀原文

直達雜誌購買鏈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