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从一个旅游的基础配套项目变成了一个旅游的重要项目,应该是整个中国旅游发展的缩影,对于政策的把握还是要基于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个大的背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层级都有一些具体的围绕旅游度假和大住宿的政策。

一、度假区

首先对度假区的有关政策和脉络进行一个梳理。最早的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当时整个发达国家的国际旅游客源全部抵制中国,从旅行社到住宿景区各个方面门可罗雀,当时研究整个中国旅游往哪里去?其中一个是加快发展国内旅游,之前国内旅游是“三不政策”。国外游客到国内时间都比较短,花费比较少。当时国务院批准以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来举办、试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关的文件一开始还不是国家旅游度假区,就叫国家开发区,包括进出口物资,其中关于旅游最大的突破就是容许每一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试办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旅行社。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从北到南,大连的金石滩、青岛的石老人、太湖、上海佘山度假区,包括武夷山、湄洲岛,广州南湖,广西北海银滩,海南三亚亚龙湾,再加上云南滇池。要么是海滨,要么是湖滨,适应人们亲水的需要,这些都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交通基础配套、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我们的目的是要吸引外国人到我们这里度假,到了本世纪初制定度假区标准的时候,国务院清理度假区的时候,发现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没有一个成为度假圣地,最好的就是综合旅游区、观光旅游区,外国人照样是到中国逛一圈就走了。这个要研究什么是度假,度假显然跟观光不一样,度假追求的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健康、是一种体验感受,观光是追求新奇特险,到那个地方看一下,不在乎基础配套、组织管理、接待服务的水平,而度假不一样,他要找自己比较熟悉的,时间成本和花费等相对比较低的,他可以重复地去,就像欧洲人总是到阿尔卑斯山滑雪,到地中海晒太阳一样。

怎么办?转型。度假区标准是2010年发布的,但是实际上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在搞度假区的转型。当时一方面是国务院有几个部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清理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甚至县和镇都搞了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也是开发区,当时国家旅游局非常明确地说,开发旅游度假区实际上不是开发区,基本上没有享用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所以当时明确提出来不搞开发区,搞产品线,产品线就需要标准。所以就开始制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2004年就已经报给国家了,后来发布,一直到中间有若干的变化和调整。这个非常明确地说,把度假产品通过标准化的手段引导更好地开发、更好地发展,谁投资建设谁发展,我们管的是产品质量和效果,就这么一个转变。调研的时候,省市级的度假区大概300多家,特别是东南部,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的地方,很多国内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他就是要找一个地方待下来,不光是省级度假区,在所有的大中城市近郊基本都形成了一些度假产品,以乡村为依托,包括农业风光等,形成大量的度假圈、度假地或者度假村。度假异军突起,我们的旅游除了长线团以外,如果把旅行社组合接待当作中长线团,是以观光为主的话,那么旅行社组织接待之外的所有国际游客几乎都是体验性的、休闲性的、度假性的。现在旅行社组织的大概不到5%,百分之二三的样子。这个时候度假旅游率先起来了。然后又发展起来各种专项旅游,最初是外国人到中国自驾,包括骑马、骑骆驼等等,外国人要自带工具,所以专门批了这么一个项目。但是从旅游的实质来说,它是各种体验类的、运动类的等,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就是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三足鼎立,基本上是消遣型的。

这时候出现三个效果:1.海滨海岛度假、湖滨度假、森林草原度假、山岳度假、温泉度假、乡村度假等产品项目不断涌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工业人口、城市人口这种短期的或者中短期的度假产品全面开花。2.休闲度假、观光度假、体验度假、康复疗养度假和运动健身度假等各种目的和内容的度假需求也在迅速、持续地增长。3.度假区、度假带、度假圈、度假旅游目的地,包括以住宿为主的度假村、度假酒店、度假别墅、度假小屋等度假产品和设施不断丰富。这就是整个度假。整个度假大的方针政策从早期的改革开放头十年基本上外国人来观光,由于遇到危机了,国家才考虑怎么样搞产品的转型调整,但是没想到国内旅游的兴起马上把这种体验性的、休闲性的度假推上来了,国家的政策实际上是相对滞后的,包括度假区的标准,国家级的度假区搞得也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才使得度假出现这样一个需求。

二、大住宿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确定了五个旅游发展方面以后,在重点区域布局了一些饭店,因为当时限于投资能力,基本上都是二三星级的饭店,主要解决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后来发现建设饭店的热潮起来以后,最关键的在于管饭店,饭店到目前为止也是我们国家子行业中间运营管理和标准最多、最规范的。饭店行业最早是从标准化开始,这个标准最开始没有国家标准,1988年开始搞旅游饭店,1993年这个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成为国家旅游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效果是什么?饭店业率先成为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更直观的是高星酒店基本成为所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和投资环境最直观最典型的标志。饭店的星级标准成为国家最成功的、影响最大的业务标准。只要说旅游的档次就问住什么饭店,比如说住一般的旅馆肯定是经济团,如果说住星级饭店可能是标准团,如果全程住五星级饭店肯定是超级豪华的。

归结到今天的主题叫大住宿,大到什么程度?早先就搞酒店,而且基本上是观光型的酒店,政府的接待宾馆叫接待型酒店。另外是会议酒店,是会议很强的。还有商务酒店,很多商务酒店就是会议和商务住宿,餐饮就是简单的早餐,健身都不需要。饭店在不断地进行细分,包括度假酒店、体验型酒店等,住宿设施也在不断丰富,从酒店到度假村、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度假小屋、家庭旅客和客房(沙发)、乡村客栈等。乡村的客栈和民宿大家关注很多了,但是民宿实际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发展得非常好。中国的乡村民宿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美,想起来也很美,觉得乡村哪儿都美。但是真正住下来,第一,不舒适,往往从规划设计到环境温湿度跟城市酒店不是一个档次,他们以为就是要保留原汁原味,农民就是这么住的,乡村就是这样的,其实不对的。第二,不方便,停车场很远。第三,不踏实。还有一个从固定到移动住宿,最早的内河游船、长江游船、邮轮,还有旅游专列,怎么实现舒适的问题,包括旅居车等。还有体验型的,比如说帐篷等,舒不舒服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好多集装箱客房,小木屋、树屋、农家院和农家大炕,以及冰雪客房,水下客房等等。住宿业的发展,应该说千姿百态,我们在任何一个项目一个领域都要考虑到新时代人们怎么样生活、怎么样玩,在住宿这一点上可以做很多事情。

三、大趋所势

度假区和大住宿的政策走向和发展,非常鲜明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伟大历程,更为鲜明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光辉道路,从一个小点、一条小溪变成一条河,变成奔腾不息的江河。国内旅游兴起和持续大幅度增长,我国人民旅游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度假区和酒店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和最广阔的舞台。如果不是中国人民群众的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兴起的话根本不行的,更加美好的生活跟人民群众没关系。可以预见的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将推动和拉开中国旅游度假和大住宿更快、更高地发展,朝向专业化、多样化、多元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它的目标就是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形势,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之后,就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所有的产品要以人民的快乐、幸福、健康为主要功能目标诉求,这方面的创新、改革、发展就是无止境的。

◆ ◆ ◆ ◆ ◆

作者:蔡家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品橙旅游,略有删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