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的大型话剧《滴灌》就是一个原滋原味的四川味道故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虽然有着强烈政治色彩的精准扶贫的话剧,走到全国巡演,都不会失去它独特的魅力和精彩,获得观众喜爱,甚至可能会掀起另一场对四川方言学习的高潮。

大情节剧作《滴灌》

文|袁跃

话剧以“精准扶贫”这一国务院重要部署为背景,以尖山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的故事作为话剧内容,重点刻画这一过程中村民的思想转变。讴歌了共产党人坚强领导的工作作风。剧本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以传统的顺序叙事的形式来讲述尖山村的变革,算得上中规中矩。台词质朴不造作,充分展现了大巴山的民俗民风。

《滴灌》的故事情节属于大情节剧作,由很多小情节串联而成,情节与情节间的具有一定的黏性。同时,在众多的情节中也有对局部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升华,具有一个成熟剧作的基本元素。剧情冲突主要还是围绕落后思想、贫困、自私、懒惰等八九十年代常见元素来展开,没能展现出现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存力之间的矛盾。同时在作为族群撕裂的悲剧高潮——年前人的爱情稍显处理草率,在内在的情感纠葛中张力略有些不足,有给人一种强行分裂的感觉。

最大的亮点当属群众演员的表演,生动质朴不造作,举手投足间展现了大巴山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两个年轻专业演员则有待打磨,由于缺乏对角色的理解投入,对那段悲剧爱情的诠释缺乏生动。

同时服装道具和人物造型相当精彩,对风土人情,人物性格起到了精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幕与幕之间的转接中规中矩,虽无新意也无可厚非。

在演员的调度方面则有可称道的地方,按照剧情的展开适时而入,合情合理又调节了叙事节奏。

总之,算是一部结构完整的成熟作品。但作为精品,则还需在主题内核上切合时代有所突破,在叙事结构上期待能打破传统。在情节渲染方面结合现代声光电影的技术有所创新。

好个四川味道的《滴灌》

文|任皓

大概在90年代初,《山城棒棒军》《傻儿师长》《方脑壳》等一系列的巴蜀方言剧不仅在四川和重庆地区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曾在全国曾掀起一阵热潮。这些地道幽默的四川方言,与四川人的乐天豁达的个性与特色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外地人了解天府之国的窗口和平台。

用四川话演绎四川故事,这才是尽得真传!

这部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的大型话剧《滴灌》就是一个原滋原味的四川味道故事。这部以真实原型为背景的创作主要讲述了在尖山村因严重缺水,村民为生计“抢水”,“响水洞”业主为一已私利长期霸占稀缺水资源,两股力量势不两立,矛盾愈演愈烈,县文化局驻村工作队长来到这里后与贫困群众结穷亲、交朋友,从解决落后的思想观念入手,一起挖掘致贫根源,一起寻找脱贫措施,一起破解世俗藩篱,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温暖感化贫困群众,最终赢得了民心的故事。

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广大四川乡村里最真实的一面,也看到了在精准扶贫里遇到的最棘手的一面。矛盾的冲突是话剧舞台上最直接的也是最精彩的呈现。这部剧中,前前后后几十个演员表演无不叫绝,特别是在群演的表现,着实不凡。老演员的动作神态简直是把这四川乡土原貌搬到眼前,自然的表演让观众入戏非常快,一点不做作。其中驻村干部“王浩国”、村主任“李文兴”、响水洞洞主“何成山”、“二莽子”等人物角色都十分鲜明,四川方言的金句叠出,表演让人忍俊不禁,获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虽然有着强烈政治色彩的精准扶贫的话剧,走到全国巡演,都不会失去它独特的魅力和精彩,获得观众喜爱,甚至可能会掀起另一场对四川方言学习的高潮。

虽然这部四川味道的《滴灌》深得四川精神的真传,但是在这部剧里仍然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指出。比如在年轻人物处理上,流畅不足,用力过猛。“何文峰”和“李小芳”作为年轻一代,不知是否导演想要表现出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不同?在整部剧中,一会普通话的对白,一会方言对白,显得有些出戏。剧中“爹”“娘”的称呼与四川话里原滋原味的父亲称呼“老黑”母亲称呼“妈”也有出入,显得十分跳戏。中间讲述这两人的爱情线时,人性的心理活动表现力太过刻意,把一些革命先烈的故事融进来,却没有和剧情自然地衔接起来,显得有点空框,表现力不足。在最后整个剧情反转中,过渡稍显不足,有点强行扭转之感,造成整部剧的结构前重后轻,仓促结尾。

当然,作为一个由地方剧团创作表演的话剧,着实不易。《滴灌》从创作到排练再到首演历时近两年,全剧创演团队共有60余人,全部是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整个作品的气息来自乡村田野,通过舞台呈现,让百姓演给百姓看,把更加清新的气息回馈到百姓的身上,走出了一条非常接地气的道路。这个四川味道,让人敬佩,也让四川戏剧走出去的路,值得期待!

来源:成都青年剧评团 图据光雾山野人肖洪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