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陈钧先 记者 敬松)“多亏有你的指导,葡萄园才活了过来。”9月3日上午,南充市顺庆区搬罾镇干堰塘村葡萄种植基地内,村民冯惠兰正拉着该基地负责人董文斌的手表示感谢。两个月前,冯惠兰发现自家种植的葡萄藤上出现了许多褐色斑点,经过董文斌的技术指导,她的葡萄园化险为夷。

自搬罾镇创办葡萄种植基地后,董文斌已多次帮助周围村民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只是这次他还多了一个身份——夜校教师。

去年以来,顺庆区因村施策,打造了农民夜校,还建成了教学云系统,目前正不断丰富和完善师资库。像董文斌这样的夜校教师,在顺庆区已储备了1000余名,主要负责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种养殖技术、农家乐经营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搬罾镇副镇长、干堰塘村支部书记蔡恒军介绍,干堰塘村地处顺庆城郊,近几年,经过新农村综合体打造,该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村子里的产业尚未能真正提档升级,传统种植模式依然存在。

“文化低,办法少,缺技术,产业怎么起得来?”蔡恒军说,为了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上遇到的难题,这几年,搬罾镇也想了不少办法,到市区请专家、组织村民外出学等等。“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外地专家不可能随时蹲在村子里。”

为解决干堰塘村眼下实际问题,在顺庆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搬罾镇干堰塘村青山湖农民夜校很快就建了起来。

综合该村产业发展需求,经过筛选,包括董文斌在内的10名热爱农村、热心公益、技术出众的当地人成了首批夜校教师,他们的姓名、电话和专长等信息均上墙公示。

在董文斌的手机上,还有一个名为“青山湖农民夜校”微信群,里面有村民、教师和党员干部。“村民在技术上有不懂的地方,直接在田坎上拍照上传到微信群,我们看到后第一时间就会进行指导。”董文斌说,遇到技术难题,教师们还会一起探讨交流,合力解决。(图片摄影:陈钧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