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鰓鰻族的雙齒七鰓鰻屬5種,如烏克蘭雙齒七鰓鰻(見上圖),一般體長18釐米,最長達22釐米,體呈鰻狀,外形似其他七鰓鰻類,成體深灰至黑色,無背鰭和臀鰭,尾鰭鏟狀,分佈於中歐、東歐的河流、湖泊中,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佈滿礫石的山區溪澗、河流中,爲非寄生淡水七鰓鰻類,成體以白鮭和其他掠食性魚類的卵爲食,幼體以微生物、碎屑爲食,被列爲瀕危物種。溪叉牙七鰓鰻(見上圖),成體體長可達21釐米,圓形口吸盤上有牙齒,但牙齒髮育不全,體表光滑無鱗,背鰭通常深褐或黑色,腹部白色,鰭黃色,尾鰭有暗斑,分佈於北美地區,爲非寄生七鰓鰻類,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寒冷的溪流、小河,成體於春季築成淺巢產卵,同其他七鰓鰻成體產卵後死亡,幼體孵化後鑽進泥沙或淤泥中靠濾食有機物、碎屑爲食。

  水中吸血鬼—七鰓鰻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外形與蛇、黃鱔相似,頭的兩側在眼睛後面各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鰓孔與眼睛排成一直行,故俗稱八目鰻。頭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狀的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圍邊緣的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活塞形的舌,舌上有角質齒。

  七鰓鰻爲肉食性魚類,它的覓食方式與別的魚類不同。它用吸盤狀的口吸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口兩側的角質齒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和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後只剩下一副骨架。

  七鰓鰻是一種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魚類。它的壽命爲7年。幼魚在江河裏生活4年後,經變態下海,在海里生活2年後又溯江進行產卵洄游。在洄游途中,常常依賴吸盤狀口抓持與它們同一方向行進的大魚,由其帶着前進,並吸食其血和肉。到了產卵場,雌雄親魚共同合作挖巢、交尾、產卵排精,掩埋受精卵。經多次反覆進行,直至雌魚把卵全部排完,兩親魚離巢而去。不久,親魚全部壽盡而死亡。

  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即成型

  雖然現生七鰓鰻的許多成體特徵在距今3.6億年的泥盆紀晚期即已出現,但由於缺乏幼體和變態期的化石材料,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知之甚少。張彌曼等人根據產自內蒙古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新材料,首次識別了該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科研人員發現,七鰓鰻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其生命週期開始於一個漫長的幼體期,時間長達7年甚至更久,此後經歷特殊的變態過程,最終進入成年期。成年後,七鰓鰻的特徵和生態習性與幼體迥然不同,比如幼體只能存活於淡水,而成體多半時間生活在海洋中。

  首次發現的幼體七鰓鰻,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上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它們的眼睛細小,口部由寬圓的口笠和分離的下脣組成,鰓區前置達於耳囊之下,背部鰭褶連續而延長,且與現代七鰓鰻幼體一樣以濾食泥砂中動、植物碎屑爲生。

  這一發現不僅首次記錄了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而且顯示現代七鰓鰻獨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1.25億前的早白堊世晚期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此類動物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爲科學家還原早期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提供豐富信息。

  古老七鰓鰻在北美成入侵種:附在魚身吸血啃肉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圖片

  七鰓鰻以其長滿牙齒的口部和藍色的眼睛最爲令人印象深刻。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圖片

  七鰓鰻呈圓筒形,尾部側扁,在頭的兩側各有7個鰓孔,與眼睛排成直行,因此又被稱爲八目鰻。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一條洄游過程中的鮭魚,身上帶着一個不大友好的乘客。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

  七鰓鰻的口盤上有許多乳狀突起,能用於感覺魚身上那裏最合適附着。這些突起非常靈敏,吸血的七鰓鰻甚至可以用其感覺到獵物的血管。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請注意它的口盤還沒有長出密密麻麻的牙齒。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美國和加拿大的野生動物管理人員正在五大湖區域與七鰓鰻進行戰鬥。圖中的鮭魚身上是吸血的海生七鰓鰻,在20世紀早期被意外地引入到這裏。七鰓鰻的撕咬可以導致致命的感染,甚至能帶來嚴重的漁業損失。

  七鰓鰻以其長滿牙齒的口部和藍色的眼睛最爲令人印象深刻。

  魚類活化石:背眼七鰓鰻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魚類活化石:背眼七鰓鰻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是高度特化的寄生生物,用圓形漏斗狀吸盤吸附在活魚身上,在銼舌的幫助下靠吸食活魚的血,這種恐怖的物種在地球上繁衍了生息上億年,依然保留遠祖模樣,爲不折不扣的生物活化石。不過在人類的無情殺戮與環境破壞下,七鰓鰻不少種類已走向了滅絕,如四齒七鰓鰻屬單一物種四齒七鰓鰻,體長達26.5釐米,爲淡水寄生七鰓鰻類,非洄游,分佈於北美的Duero、Lerma等河流和墨西哥的Chapla湖,棲息於溪流、河流、和水底的淤泥較多的湖泊中,爲極危物種,很難找到活體的圖片資料。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科七鰓鰻亞科的海七鰓鰻族3屬,上脣齒板窄,有2-3齒尖,口盤齒呈輻射狀排列,如裏海七鰓鰻屬單一物種裏海七鰓鰻(見上圖),形似鰻魚,身體細長而薄,體長約40釐米,最長記錄55釐米,重206克,同其他七鰓鰻無下頜,僅爲圓形口吸盤,上脣齒板只1齒尖,背鰭2,無鱗和對鰭,體色銀灰色,分佈在裏海,繁殖季節洄游伏爾加河、蘇拉河等河流產卵,非寄生,以動物屍體爲食,因人類攔河築壩切斷產卵場所、乾旱等因素導致該物種瀕臨滅絕。海七鰓鰻屬僅海七鰓鰻(見上圖)1種,背鰭2個,脣齒輻射狀排列,上脣齒板具2大齒尖,體長達90釐米,圓形口吸盤,體色棕色、灰色、白色,分佈美國、加拿大、冰島和歐洲的大西洋海岸,也入侵北美五大湖區,成爲陸封型魚類,爲寄生於其他魚類的掠食性魚類,吸食其他魚類的血肉,對湖鱒、鰱魚、紅點鮭等魚類危害較大,是北美洲五大湖魚類公認的敵害。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族的雙齒七鰓鰻屬5種,如烏克蘭雙齒七鰓鰻(見上圖),一般體長18釐米,最長達22釐米,體呈鰻狀,外形似其他七鰓鰻類,成體深灰至黑色,無背鰭和臀鰭,尾鰭鏟狀,分佈於中歐、東歐的河流、湖泊中,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佈滿礫石的山區溪澗、河流中,爲非寄生淡水七鰓鰻類,成體以白鮭和其他掠食性魚類的卵爲食,幼體以微生物、碎屑爲食,被列爲瀕危物種。楔齒七鰓鰻屬4種,常見種叉牙楔齒七鰓鰻(見上圖),別名三峯七鰓鰻、太平洋七鰓鰻,體長達76釐米,外形似其他七鰓鰻,但口中三齒,體色深藍色或褐色,分佈於北美和亞洲的太平洋沿岸,爲逆河產卵的七鰓鰻類,幼體長成後進入大海中,寄生太平洋鮭魚、鱒魚等其他魚類身上,以吸食其他魚類的血肉爲生,成體產卵後4年內死亡。太平洋七鰓鰻是北美土著的傳統食物,因過度捕獵、哥倫比亞水電站建立等破壞的棲息地,導致該物種瀕臨滅絕。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背眼七鰓鰻:魚類刺客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類別:全口類

  出現時間:晚泥盆紀

  產地:南半球 瀕危:瀕危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族叉牙七鰓鰻屬多達7種,如贊氏叉牙七鰓鰻(見下圖)。溪叉牙七鰓鰻(見上圖),成體體長可達21釐米,圓形口吸盤上有牙齒,但牙齒髮育不全,體表光滑無鱗,背鰭通常深褐或黑色,腹部白色,鰭黃色,尾鰭有暗斑,分佈於北美地區,爲非寄生七鰓鰻類,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寒冷的溪流、小河,成體於春季築成淺巢產卵,同其他七鰓鰻成體產卵後死亡,幼體孵化後鑽進泥沙或淤泥中靠濾食有機物、碎屑爲食。 雷氏叉牙七鰓鰻(見上圖),幼體長達23釐米,長成後縮短爲12-18釐米,體呈鰻形,無鱗,眼透明,鼻孔1個,口呈漏斗吸盤狀,口盤內角質齒淺黃色,上脣板兩端各具1齒,內側齒3對,背鰭2個,基底相連;尾鰭矛狀,無胸鰭和腹鰭。體背部灰黑色,腹部和尾鰭色淡,爲陸封型種類,半寄生,晝伏夜出,吸食其他魚類的血肉,幼魚期約爲3~4年,體長16釐米時性成熟,產卵後並不全部死亡。分佈於我國黑龍江水系、遼寧太子河等,國外見於朝鮮、日本九州、俄羅斯阿納的爾河等太平洋水系。因分佈區內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流阻塞、水質污染,該物種淪爲中國瀕危魚類。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科的澳洲七鰓鰻亞科僅1屬1種,即澳洲七鰓鰻(見上圖),別名澳洲囊口七鰓鰻,體長可達60釐米,體呈鰻狀,成體銀白色,帶有藍綠色條紋,在淡水中的幼體呈棕色,眼小,位於頭兩側,雄性成體口囊較大,口盤上有齒,上脣齒板1,

  

  有4齒尖,舌齒有3齒尖,成魚有2齒尖,尾鰭和第二背鰭在性未成熟時分開,廣泛分佈於南半球大部分地區,但多見於澳洲南部、新西蘭、智利。澳洲七鰓鰻成體棲息于海洋中,寄生其他魚類,以其他魚類的血肉爲食,繁殖時同大多七鰓鰻類需溯河洄游產卵,幼體4年後成熟。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背眼七鰓鰻科也稱袋七鰓鰻,分佈於南半球,僅背眼七鰓鰻屬1屬3種,成魚眼背位,舌齒弧形,兩端各有一大齒尖。如背眼七鰓鰻(見上圖),別名小眼袋七鰓鰻,體長可達35釐米,口盤大,上脣齒板1對,每板有3齒尖,比較鋒利。舌齒弧形,兩端各有一大齒尖,成魚眼背位,眼球較大,雄性口囊延伸到第七腮,爲智利特有物種,分佈於智利瓦爾特萊索海岸到蓬塔阿雷納斯海岸,幼體棲息於沿海附近的河流中,埋在河底下,成熟時於冬天遷徙到海洋中。200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爲瀕危物種。春末夏初,成體從大海溯河洄游,產卵,幼體在腐殖物豐富的河流生長發育。因棲息地的喪失,農藥等環境污染、人類攔河築壩等導致生態環境的改變導致幼體成活率難度加大, 加上魚類等外來入侵物種的捕食,該物種同澳洲七鰓鰻被列爲瀕危。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短頭背眼七鰓鰻(見上圖),別名短頭袋七鰓鰻,一般長35-40釐米,最長體長可達50釐米,外形似鰻魚但體薄,身體後半部的兩個背鰭較低,體色藍灰色或褐色,眼睛較小,位於頭部的頂部,分佈於澳大利亞的東南部,與早熟背眼七鰓鰻不同,該物種爲寄生七鰓鰻類,

  

  成體大部分時間棲息于海洋中、河口地帶,以其他魚類血肉爲食。幼體成熟後從肖爾黑文河、新南威爾士州遷徙到聖文森特灣、澳大利亞東南部,生活于海洋中。繁殖季節,成體溯河洄游產卵,幼體成熟需3-4年。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早熟背眼七鰓鰻(見上圖),別名早熟袋七鰓鰻,體長12-15釐米,外形似其他七鰓鰻,纖細較薄,背部深藍色,腹部灰色,眼睛較小,位於頭部的頂部,後身的兩個背鰭較低,分佈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終生僅棲息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南部的摩拉雅(Moroya)河和Tuross河,不像大多七鰓鰻類需進入大海生活,爲淡水非寄生七鰓鰻類,幼體與成體外形相似,但體長與顏色不同,需三年性成熟。被列爲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易危物種。背眼七鰓鰻雖多達3種,但圖片稀少,但從外形、習性上與七鰓鰻科的相同或相似,有的把背眼七鰓鰻科併入七鰓鰻科作爲其中的背眼七鰓鰻屬。注:本篇標題和其他地方都使用七鰓鰻類的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七鰓鰻是地球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惟一保留着無下巴的2種脊椎動物中的一種,保留着最原始脊椎動物的特徵,其特徵如此完美以至於它們能逃過4次重大的滅絕事件,得以倖存至今,現存種類很多,以海七鰓鰻(見上圖)爲代表的部分種類家族尤其興旺,不僅類有似於鰻鱺、歐鱘、鮭魚的降河型,生活於大海,繁殖於淡水,終生往返淡水與海水之中,也有陸封型,終生生活於淡水之中。特別是海七鰓鰻與大多種類七鰓鰻因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瀕臨滅絕不同,這種生命力頑強的寄生七鰓鰻已登上北美五大湖的入侵物種榜首,也是世界上公認8大入侵威脅生態環境的物種,海七鰓鰻陸封型被北美視爲漁業大害。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水中吸血鬼七腮鰻,附在魚身吸血啃肉(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