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喽哈,又到了武研社时间。上一次,我们曾介绍过二战日本然并卵的脑洞之作——“特二式内火艇”。本期哈雷就为大家扒一扒,比特二还二的存在——“特四式内火艇”

想看“特二式内火艇”?

快戳这里

↓↓↓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源自特二

时间来到1943年,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已显颓势。特别是在瓜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给陆军运输补给时,算是吃尽了苦头——用运输船运给养容易被美军轻易拦截。用老式驱逐舰(神风,峰风级)虽然速度快,运量却十分有限。两难之际,日本海军想到了“特二”,希望得到一种类似的两栖装甲车辆。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模型:特四式内火艇

按照日本海军的设想,新车重量需在20吨以下,能抵御轻型反坦克炮,能携带一定的物资(能搭载40人或者一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可被二等登陆舰或货船搭载,拥有良好的水上操纵性,能自行登陆。至于研发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搞过“特二”的三菱公司肩上。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和潜艇混在一起的“特四” 没错就是装鱼雷的那个

结构特点:二上加二

有了先前“特二”的经验,三菱公司仅用两个月,便完成设计草案。其车体及电气设备基于特二式内火艇,底盘及传动装置则参考了九五式坦克的设计。至于履带和负重轮,则完全是从九五式坦克身上搬来的。1944初年原型车出厂,日本海军按照惯例,将其命名为“特四式内火艇”(Ka-Tsu)。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特四式线图:从中不难看出其巨大体积

“特四”的推进系统类似于“特二”,水上行驶时将方向舵通过钢丝接到方向盘上,以控制方向,并用传动齿轮将引擎的动力传输给螺旋桨。与“特二”的可丢弃式金属浮箱不同,特四是依靠巨大的车体来维持浮力。其两侧浮箱共被分为8个隔舱,能保证在其中3个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漂浮。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特四式后部的螺旋桨 (陆地行进状态)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特四式后部的螺旋桨 (水中行进状态)

特四式的底盘被一个整体的钢罩罩住以免在水中被水草缠住。车体中部的换气塔参考了“特二”以加快设计进度,同三菱设计的其他两栖坦克一样,特四式车体是焊接的并用橡胶密封,而且所有舱口和炮塔都用橡胶垫圈防水。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特四:注意指挥塔里的方向盘与后方的换气塔

战车也能装鱼雷?

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特四”的船体前端,配备两挺无防盾的海军九六式25毫米机炮九四式13.2毫米高射机枪。车内还可以容纳40名士兵或一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当然这仅仅限于运输任务。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水上航行的“特四”

如果进行特攻作战,特四搭载的就是大约20名士兵和两条九三式氧气鱼雷。此种鱼雷相当有名,以氧气做燃料,射程长且航行时不易产生气泡,隐蔽性强是偷袭的好工具。这种特攻作战的目的是在夜间潜入盟军的军港,攻击军舰后再放下特攻队员进行破袭战,最后溜上岸逃脱。但实际上,这类“特攻”几乎就是一种“自杀性袭击”。而对于执行任务的人员而言,这基本等同于自杀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配备九六式25毫米机炮和鱼雷的特攻型特四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直到战争结束,特四式也只生产了20辆。尽管在战后美军考察团认为“特四”作战性能优于美军的LVT-1两栖装甲车,但是极为稀少的数量导致它对战局的影响也同“特二”一样,杯水车薪。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战后在美国展览的特四式内火艇

顺带一提的“特三”

有了“特二”和“特四”,小伙伴们自然会问:“特三”呢?这里我们就顺带提一下。自打有了“特二”,日本海军在使用中发现了诸多缺点,比如防护、火力薄弱等,无法与主要对手相提并论。因此又向三菱公司提出生产加强型特二式的计划,这就是“特三式内火艇”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特三式内火艇:可以说它就是此特二的放大完善版

“特三”可以说是“特二”的放大版,二者结构几乎完全一样。不过“特三”却装备有一门强大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这款仿制于缴获的“苏联45毫米20K型反坦克炮”,几乎堪称当时日本最好的坦克炮,能在500米处击穿M4谢尔曼坦克的正面装甲。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一式中战:特三也配备了相同的一式47毫米炮

值得注意的是特三式罕见设计了厚重的装甲——正面50毫米侧面30毫米,尽管在欧美坦克中水平一般,但是在单薄的日本坦克中已属非常厚实了,综合作战性能相对于特二式有了不少的提升。不过性能的提升也代表了成本的提升,日本海军仅仅买下了几辆样车。

日本海军设计的“鱼雷战车” 却只生产了20辆

正在驶下二等输送舰的特三式内火艇

总体来讲自“特二”以后,日本两栖车辆始终是走在世界前沿。即便是美国战后所设计LVT4、LVT5,亦会在某些细节上参考日本的“特三”和“特四”。而这些则可能是他们存在过的唯一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