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借貸平臺

以借錢手續簡便放款快

吸引顧客

市民小王

在2017年10月開始接觸這些平臺

開始他只是借2000元來週轉

沒想到越陷越深

如今債臺高築

而像他一樣深陷網貸困境的人還不少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借3000元到手2500元

小王是一名業務員,月收入5000多元。他第一次在借貸平臺借錢,是因爲當時工資沒發,急需2000元交房租,於是小王貸款3000元,期限7天,他計劃是幾天後工資發下來就還上。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惡性循環

8平臺上共欠款近4萬

小王又向第二個平臺借了4000元,到手只有3000多,用來還第一個平臺的3000元,工資發下來他還第二個平臺的錢,此時所剩不夠基本生活,又再次貸款。就這樣,他以貸養貸,先後向8個平臺貸款,如今總共欠債近4萬。催債的短信和電話,已經嚴重騷擾到他所有親友。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透支信用卡去放貸 血本無歸

另一位市民劉女士的經歷有點特別。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因爲想賺錢幫補家用,輕信朋友的投資建議去做放款人,2018年11月,她把自己的積蓄,加上信用卡透支來一萬多元,一共三萬多元,交給借貸平臺。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親友被催債者騷擾 數百人陷類似困境

劉女士只好拆東牆補西牆。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先後向20多個借貸平臺借錢,她向親友借錢還了一些,但目前仍欠債三萬多元。這些平臺輪番向她及她的親友催債。

近日,她還被拉進一個“被催收騷擾羣”,羣裏面目前有200多人,全國各地的都有。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

羣裏這些深陷借貸困境的人

一開始都只是向借貸平臺借一兩千元

而後卻陷入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

他們在親友面前聲名狼藉

再也借不到錢來填窟窿

一些家庭還因此鬧離婚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債臺高築導致離婚

記者致電“被催收騷擾羣”裏一位陝西的趙女士,她平常在工地上幹活,2018年8月,由於工資被拖欠沒生活費,她下載一個手機借貸APP,借了1500元,扣除利息及手續費,到手是1050元。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拆東牆補西牆 本金6萬卻要還近50萬

趙女士說

這些貸款平臺是客戶信息共享的

顧客貸款還沒到期

就有新的貸款平臺主動打電話

引誘借款人以貸養貸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趙女士認爲自己被貸款平臺套路

向警方報案還撥打了當地政府熱線

但卻被告知

是經濟糾紛要向法院起訴

借貸年化利率不能超過36%

平臺違規有途徑維權

對此,有互聯網金融專家表示,趙女士這樣借1500元,實際只拿到1050元,最終卻要按1500元來還款的情況是遭遇“砍頭息”,這是國家明令禁止的。

洪培林表示,當前正值互聯網金融整頓時期,對一些平臺違規作亂的行爲,消費者是有途徑維權的。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量入爲出 理性選擇借貸

專家說,不能因爲出現一些亂象,就把網貸妖魔化。網貸其實是便利的金融工具,能給急需資金的,理性的創業者助力。對於因以貸養貸債臺高築的現象,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嚴查違規行爲,另一方面這些借貸者也應該反思自身的消費觀念。

他們“入坑”了!最初借幾千元,如今債臺高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