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刘永龙参与创办了中国内地唯一专注海洋垃圾的公益机构“仁渡海洋”。仁渡海洋和合作伙伴在中国海岸线设立了50个监测点,每年监测6次,出台一份监测报告,关注海洋垃圾动态。

1992年,刘永龙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求学,第一次看到大海,被它的无边无际震撼了,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大海结缘;15年后的2007年,他与大海再次相遇;5年后他全职做起了海洋垃圾监测。

如今40多岁的刘永龙已经白了头发,他说:“做这项工作最难的是筹钱和‘筹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华

1992年刘永龙到上海复旦大学求学,当年10月,他第一次看到大海,“想象中的海洋是蓝色的,这里看到的海是黄色的。向前望去,大海无边无际,非常震撼。”

“中国民间海洋垃圾监测第一人”刘永龙:身体力行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

推动成立法律援助中心

这次近距离地接触大海,刘永龙不知不觉中与大海结了缘。“每次站在海边眺望看远处,感觉当人面对这样一个大自然的时候,人的渺小从中就体现出来了。”

刘永龙读的是法律专业,在校求学期间,他发起成立了复旦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他胸中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在刘永龙看来:“环境问题看似跟我们最不相干,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2000年,刘永龙和一些法律专业的朋友发起了一个志愿者协会,做社区发展的工作。在之后的七八年时间中,刘永龙一点一点地接触环保。2009年,刘永龙介入到社区垃圾分类,他发现垃圾问题意义非常大、非常重要。

“中国民间海洋垃圾监测第一人”刘永龙:身体力行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在科研检测中

国际会议的两个触动

实际上,早在2007年,刘永龙创办了民间公益组织——“仁渡海洋”,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他和志愿者们一直做海岸清洁。到了2012年,刘永龙离开原来的志愿者协会,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做海洋垃圾治理。

从2012年开始,刘永龙开始参与海洋垃圾议题的国际交流会议,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有一次去参加国际交流,被问及中国的公益环保组织在海洋垃圾这一议题上做的工作。经过仔细“做功课”, 刘永龙发现中国内地有据可循的,最早的一次净滩活动是2004年一位企业老板组织客人和员工在青岛的栈桥下捡垃圾。他还发现,2012年全国做海垃圾议题的机构仅五六家。这让刘永龙有些惊讶: “我就觉得这个领域被忽视了。”

还有一次,他去参加国际交流,日本和韩国都展示了垃圾监测的路线图,而没有中国人站出来解释相关数据。于是,刘永龙更坚定做海洋垃圾监测。

“中国民间海洋垃圾监测第一人”刘永龙:身体力行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在净滩中

沿海布局50个监测点

事实上,早在2007年,刘永龙开始做海洋垃圾清理时,就在有意收集海洋垃圾的相关数据。

但真正介入到海洋监测,刘永龙就面临着专业门槛的挑战。于是他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学习、取经。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们还帮我们选择海洋垃圾的监测点。”

当时,数据采集要靠志愿者团队里的企业员工,后来就碰到了问题——他们更愿意去捡垃圾,而不是做数据记录,因为太繁琐。

到了2014年,他们开始长期做有规律的监测,先在上海尝试,然后拓展到全国。他坦言,在监测科学性方面依然还面临很多的挑战,慢慢摸索科学方法。

此外,刘永龙的团队也面临着“钱”的问题,起初的资金用的是基金会的钱,中间有一段时间,项目基本上就处于没有资金支持的状态。不过,也有一些合作伙伴与刘永龙携手共进,“老刘没钱,我们也坚持做下去,这是个好事。”刘永龙说,在最艰难的2016年和2017年,合作伙伴给他很大的鼓励和支持,甚至还扩容增加了新的监测点。目前,守护海岸线项目的监测点已达到了50个。

“如今50个点从最北的盘锦渤海湾一直绵延到南面的三亚。”他解释说,所谓监测,就是选一个105米长的海滩,每隔20米设立一个断面,把这5个断面所有的垃圾都捡干净,之后进行分类,记录数量和重量。

“中国民间海洋垃圾监测第一人”刘永龙:身体力行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与仁渡海洋荣誉墙

垃圾品牌监测领先全球

在具体的监测执行中,他们会采取两种卡片:一种是国际海滩清洁活动用的卡片,“我们把所有的海边捡到的垃圾按材质进行分类,然后在材质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它的用途。”

另一种使用的卡片是“垃圾品牌监测卡”,“从2016年开始,我们在这件事上是领先全球的。”刘永龙解释说,这跟前面的记录方式相比,更容易找到源头,找到责任人。当然这个责任人是多方的组合:品牌商、扔垃圾的消费者以及流通中的多个环节等。“如果发现某个品牌的垃圾较多,那么我们考虑这个品牌是不是应该参与消费者的教育。”他说。

刘永龙的团队有10多人,这几年他依旧参与到一线的监测中,他预计2019年一线监测的次数不会比2018年少。

身体力行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团队和合作伙伴一年对海洋垃圾监测6次,每年出一份监测报告,对海洋垃圾进行把脉。

“做了这十多年了,现在的情况基本上都掌握,每年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的品牌监测报告刚出来时,某些品牌的排名和预期差别较大。”如今,这些监测的数据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发挥着它的作用。

对于海洋监测的社会效益,刘永龙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2007年开始做数据时,他很清楚数据是需要积累的,数据的影响力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目前有一些应用的案例,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我觉得海洋监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要能够‘大于零’了,我都就觉得很有成就感了。”

身处公益环保一线,刘永龙也身体力行,尽量过“零废弃”生活。此前的一件事让他触动颇深,他曾在2003年接待过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夫妇一行。当时大家一起吃早饭,那时一次性筷子在上海已经很风行,“我们很习惯去用一次性筷子,但是梁先生跟他太太从包里面拿出自备的筷子,给我触动很大。”

对此,他深有体会:“环保这件事一定是要从自己做起的。”在那之后,刘永龙养成了出门会带上5大件的习惯:手帕、环保袋、餐盒、杯子、筷子。“不制造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等垃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