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劉永龍參與創辦了中國內地唯一專注海洋垃圾的公益機構“仁渡海洋”。仁渡海洋和合作夥伴在中國海岸線設立了50個監測點,每年監測6次,出臺一份監測報告,關注海洋垃圾動態。

1992年,劉永龍來到上海復旦大學求學,第一次看到大海,被它的無邊無際震撼了,這也是他第一次與大海結緣;15年後的2007年,他與大海再次相遇;5年後他全職做起了海洋垃圾監測。

如今40多歲的劉永龍已經白了頭髮,他說:“做這項工作最難的是籌錢和‘籌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華

1992年劉永龍到上海復旦大學求學,當年10月,他第一次看到大海,“想象中的海洋是藍色的,這裏看到的海是黃色的。向前望去,大海無邊無際,非常震撼。”

“中國民間海洋垃圾監測第一人”劉永龍:身體力行過“零廢棄”生活

劉永龍

推動成立法律援助中心

這次近距離地接觸大海,劉永龍不知不覺中與大海結了緣。“每次站在海邊眺望看遠處,感覺當人面對這樣一個大自然的時候,人的渺小從中就體現出來了。”

劉永龍讀的是法律專業,在校求學期間,他發起成立了復旦大學學生法律援助中心。他胸中有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在劉永龍看來:“環境問題看似跟我們最不相干,實際上跟每個人都有關係。”

2000年,劉永龍和一些法律專業的朋友發起了一個志願者協會,做社區發展的工作。在之後的七八年時間中,劉永龍一點一點地接觸環保。2009年,劉永龍介入到社區垃圾分類,他發現垃圾問題意義非常大、非常重要。

“中國民間海洋垃圾監測第一人”劉永龍:身體力行過“零廢棄”生活

劉永龍在科研檢測中

國際會議的兩個觸動

實際上,早在2007年,劉永龍創辦了民間公益組織——“仁渡海洋”,之後的五年時間裏,他和志願者們一直做海岸清潔。到了2012年,劉永龍離開原來的志願者協會,經過再三思考,他決定做海洋垃圾治理。

從2012年開始,劉永龍開始參與海洋垃圾議題的國際交流會議,有兩件事對他觸動很大。有一次去參加國際交流,被問及中國的公益環保組織在海洋垃圾這一議題上做的工作。經過仔細“做功課”, 劉永龍發現中國內地有據可循的,最早的一次淨灘活動是2004年一位企業老闆組織客人和員工在青島的棧橋下撿垃圾。他還發現,2012年全國做海垃圾議題的機構僅五六家。這讓劉永龍有些驚訝: “我就覺得這個領域被忽視了。”

還有一次,他去參加國際交流,日本和韓國都展示了垃圾監測的路線圖,而沒有中國人站出來解釋相關數據。於是,劉永龍更堅定做海洋垃圾監測。

“中國民間海洋垃圾監測第一人”劉永龍:身體力行過“零廢棄”生活

劉永龍在淨灘中

沿海佈局50個監測點

事實上,早在2007年,劉永龍開始做海洋垃圾清理時,就在有意收集海洋垃圾的相關數據。

但真正介入到海洋監測,劉永龍就面臨着專業門檻的挑戰。於是他向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學習、取經。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他,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們還幫我們選擇海洋垃圾的監測點。”

當時,數據採集要靠志願者團隊裏的企業員工,後來就碰到了問題——他們更願意去撿垃圾,而不是做數據記錄,因爲太繁瑣。

到了2014年,他們開始長期做有規律的監測,先在上海嘗試,然後拓展到全國。他坦言,在監測科學性方面依然還面臨很多的挑戰,慢慢摸索科學方法。

此外,劉永龍的團隊也面臨着“錢”的問題,起初的資金用的是基金會的錢,中間有一段時間,項目基本上就處於沒有資金支持的狀態。不過,也有一些合作伙伴與劉永龍攜手共進,“老劉沒錢,我們也堅持做下去,這是個好事。”劉永龍說,在最艱難的2016年和2017年,合作伙伴給他很大的鼓勵和支持,甚至還擴容增加了新的監測點。目前,守護海岸線項目的監測點已達到了50個。

“如今50個點從最北的盤錦渤海灣一直綿延到南面的三亞。”他解釋說,所謂監測,就是選一個105米長的海灘,每隔20米設立一個斷面,把這5個斷面所有的垃圾都撿乾淨,之後進行分類,記錄數量和重量。

“中國民間海洋垃圾監測第一人”劉永龍:身體力行過“零廢棄”生活

劉永龍與仁渡海洋榮譽牆

垃圾品牌監測領先全球

在具體的監測執行中,他們會採取兩種卡片:一種是國際海灘清潔活動用的卡片,“我們把所有的海邊撿到的垃圾按材質進行分類,然後在材質分類的基礎上,考慮它的用途。”

另一種使用的卡片是“垃圾品牌監測卡”,“從2016年開始,我們在這件事上是領先全球的。”劉永龍解釋說,這跟前面的記錄方式相比,更容易找到源頭,找到責任人。當然這個責任人是多方的組合:品牌商、扔垃圾的消費者以及流通中的多個環節等。“如果發現某個品牌的垃圾較多,那麼我們考慮這個品牌是不是應該參與消費者的教育。”他說。

劉永龍的團隊有10多人,這幾年他依舊參與到一線的監測中,他預計2019年一線監測的次數不會比2018年少。

身體力行過零廢棄生活

劉永龍團隊和合作夥伴一年對海洋垃圾監測6次,每年出一份監測報告,對海洋垃圾進行把脈。

“做了這十多年了,現在的情況基本上都掌握,每年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說我們的品牌監測報告剛出來時,某些品牌的排名和預期差別較大。”如今,這些監測的數據在不同的行業領域發揮着它的作用。

對於海洋監測的社會效益,劉永龍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說,2007年開始做數據時,他很清楚數據是需要積累的,數據的影響力也是需要時間沉澱。“目前有一些應用的案例,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我覺得海洋監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要能夠‘大於零’了,我都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了。”

身處公益環保一線,劉永龍也身體力行,儘量過“零廢棄”生活。此前的一件事讓他觸動頗深,他曾在2003年接待過樑思成、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夫婦一行。當時大家一起喫早飯,那時一次性筷子在上海已經很風行,“我們很習慣去用一次性筷子,但是梁先生跟他太太從包裏面拿出自備的筷子,給我觸動很大。”

對此,他深有體會:“環保這件事一定是要從自己做起的。”在那之後,劉永龍養成了出門會帶上5大件的習慣:手帕、環保袋、餐盒、杯子、筷子。“不製造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等垃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