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達華、劉蘊玲夫婦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在投資、餐飲、印刷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如今又在橫琴珠海中心大廈開設了合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環球智庫顧問有限公司,已協助70餘家澳門公司在橫琴落戶。張達華和妻子劉蘊玲一起,在20多歲的時候白手起家,從事印刷業三十四年,現爲澳門偉圖印刷廠、珠海偉中印刷有限公司、偉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廣東省江門市政協委員、澳門江門同鄉會副會長、澳門印刷業商會常務副會長。

​ “澳門迴歸20年來,一年比一年好。”11月27日,祖籍江門的澳門印刷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張達華和妻子劉蘊玲一起來到了江門禮樂鎮,瞭解剛剛租下的1000多畝農田的情況。“在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很多政策都特別明朗,方方面面都支持,而且時機也很好,我們回到家鄉搞農業,讓澳門人喫到江門的菜。”

張達華和妻子劉蘊玲一起,在20多歲的時候白手起家,從事印刷業三十四年,現爲澳門偉圖印刷廠、珠海偉中印刷有限公司、偉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廣東省江門市政協委員、澳門江門同鄉會副會長、澳門印刷業商會常務副會長。而妻子劉蘊玲也是澳門女企業家中的傑出代表,已近花甲之年的她仍然十分美麗又有活力,忙得風生水起。“做事是用頭腦,不是用體力,女性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幾十年來,張達華、劉蘊玲夫婦用自己的努力,詮釋着對祖國、對澳門和對家鄉的愛。

張達華、劉蘊玲夫婦:愛國愛澳也愛鄉 3000萬元投資江門有機農業

澳門印刷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張達華

血濃於水 割捨不斷的鄉情

“我早年的第一個投資就是在家鄉,祖輩在江門禮樂也有很多建設,父親搞過慈善公益、學校,1982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江門禮樂有了自來水。”張達華說:“澳門人都很愛國、友善,大家都相處得很好。近些來,澳門的經濟平穩發展,即使在非典時期亦未受到什麼衝擊,特別是旅遊業和博彩業的帶動,更是穩步上升期。”張達華先生的心態就如同澳門經濟發展的走勢一樣,靜中有升,平穩泰然。

“常言道,‘血濃於水’。我相信,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種家鄉情結,無論是否出生於此。”張達華並非出生在江門,但江門是他的祖籍,由於祖輩的血脈,他仍然割捨不斷鄉情。“在江門這塊剛剛租下的土地上,我計劃投資3000萬元打造農業生產和觀光爲一體的生態農業基地。”

張達華喜愛家鄉的美景,談起來滔滔不絕:“江門的歷史源遠流長,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蹟衆多,如東漢遺蹟新會玉臺寺、崖門古戰場、梁啓超故居、小鳥天堂、開平立園、七星坑原始森林等等。而且,這裏常年青山綠水,四季常春。”

“把家鄉的菜賣到澳門去!”

張達華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了江門有機農業事業的緣起:2019年8月9日,“澳門禮樂同鄉會”在澳門成立,目前擁有1206名會員。“同鄉會的宗旨就是促進旅居澳門的禮樂籍鄉親發揚愛國愛澳愛鄉的精神,支持澳門及禮樂的經濟建設,爲兩地繁榮穩定作出貢獻。江門禮樂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裏的土地肥沃,我們計劃種植葡萄、草莓、蔬菜和大米等農作物,把這裏建設成爲粵港澳大灣區規模最大的生態農業基地。”

張達華介紹說,“江門禮樂的這塊土地是黑黏土,十分肥沃,裏面含有諸多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種出來水稻的鋅、硒元素含量高,我們租種的960多畝的農田將進行有機生態種植,還有35.6畝魚塘進行養殖,生產的蔬菜和各種農產品,可以直接供應給澳門的大型的酒店,按他們的需求進行定製化的生產,讓澳門人喫到我家鄉的蔬菜。而且這裏離澳門非常近,出海40多公里就到了,配送非常方便。”

張達華介紹說,自己還計劃將生產的有機農產品直接對江門的2萬多戶家庭進行配送,並將這裏打造成觀光農業基地,發展第三產業。“當地政府對我們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江門的五邑大學,對這裏的規模化、標準化、械化化生產進行合作、把關,我們還成爲當地5所幼兒園、1所小學的親子農場的示範基地。”

張達華、劉蘊玲夫婦:愛國愛澳也愛鄉 3000萬元投資江門有機農業

澳門阿爾巴尼亞文化經濟促進會會長劉蘊玲

搭建平臺帶領澳門人“走出去”

對於先生在江門投資3000萬元搞有機農業的計劃,妻子劉蘊玲也非常支持。“祖國待我們那麼好,我們回到家鄉搞建設,也是應該的。”而實際上,劉蘊玲不僅僅是先生的“賢內助”,也是澳門女企業家的傑出代表。作爲中國澳門阿爾巴尼亞文化經濟促進會會長,她在推動中阿兩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她還是新盈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澳門大洋快派集團的董事長,最近又在珠海橫琴開設了信息科技、顧問和商務公司,已協助70餘家澳門公司在橫琴落戶。

“澳門地方小,有小的好處。用商會聯繫感情很方便,喜歡抱團做事,現在澳門有1.2萬多的各種協會。”因爲早年投資阿爾巴尼亞的房地產,劉蘊玲在機緣之下成立了中國澳門阿爾巴尼亞文化經濟促進會,凝聚了一大批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的精英人士聚首一會,共促中阿的發展。對於帶領澳門人到阿爾巴尼亞投資,劉蘊玲抱有高漲的熱情。如今,該會的一些成員已有項目在當地順利落地、推進,而她本身也投資了當地的房地產和食品加工等項目。

“衆所周知,歐洲人的環保意識很強,阿爾巴尼亞也不例外。他們非常歡迎低碳環保的各類設施進入,因而我們有意將我國生產的環保電動巴士、環保LED燈、光伏發電等引進到他們國家,並將我們的相關內地企業帶到當地發展,同時還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希望他們能出臺優惠的政策和相關幫助,以扶持中國企業更好地與當地合作。”

“澳門本地市場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多元發展成爲必由之路,因此‘走出去’非常關鍵。”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走出去”尋找機遇成爲了一批又一批企業家的迫切之需,劉蘊玲希望藉助澳門自身的獨特優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設,並助力建設“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據瞭解,劉蘊玲還曾協助中國銀聯落戶歐洲,並計劃協助將支付寶、微信支付推廣到歐洲、東南亞市場。

已協助70餘家澳門公司在橫琴落戶

張達華、劉蘊玲夫婦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在投資、餐飲、印刷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如今又在橫琴珠海中心大廈開設了合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環球智庫顧問有限公司,已協助70餘家澳門公司在橫琴落戶。劉蘊玲認爲,“科技類的公司對場地的需求不需要太大,在橫琴落戶就有場地、人才、稅收等很多優勢。我們在內地的財務、法律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澳門的年輕人在橫琴落戶。”此外,她還在橫琴落戶了商務發展公司,希望將更多優質的進口的食品從橫琴銷售到內地。

生活於頗具人情味的澳門,“一個好漢兩個幫”的故事在這裏很是常見。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爲融洽。劉蘊玲說:“參加社會服務工作,能結識更多的朋友,一方面有機會幫到別人、幫到社會,另一方面也能拓寬自己的人脈,是一舉多益的事。”劉蘊玲非常欣喜如此多的澳門年輕人有着蓬勃向上的動力,“他們敢於走出去,在澳門之外的地方開拓事業,這將是澳門未來新一代建設的中堅力量。”

張達華、劉蘊玲夫婦:愛國愛澳也愛鄉 3000萬元投資江門有機農業

張達華、劉蘊玲夫婦(受訪者供圖)

“記取大愛 祖國對我們太好了”

劉蘊玲感恩澳門迴歸20年來的繁榮和穩定,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發展的當下,她希望身體力行,幫助更多人尋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在澳門迴歸祖國20週年之際,劉蘊玲說:“迴歸祖國20年來,澳門變化很大。我們小時候,澳門只是一個小漁村,長大後,父母讓我們拿着證件去香港打工。爲了讓孩子日後找工作方便,我當年生兩個女兒,也都是去香港生的。後來,澳門的博彩業發展很快,你看現在比如威尼斯人等,比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賭場要漂亮好多!我常常感嘆:澳門這麼小的地方,比美國還要厲害啊!爲什麼澳門這麼好啊?是因爲祖國對我們太好了。”

“祖國給澳門人的優惠,我們是知道的。我們在澳門、內地都做生意,祖國給澳門的稅務優惠,真的太好了。澳門的投資環境有限,現在國家力促大灣區發展,給了澳門年輕人更多的發展機會,有這麼好的環境,要感恩。”

對話劉蘊玲:善良柔韌女性也可以很有力量

廣州日報:除了中國澳門阿爾巴尼亞文化經濟促進會和多家企業,您還擔任了澳門地產發展商會、下環區坊衆互助會名譽會長,澳門旗袍會、廣州市增城區女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廣州市增城區花藝協會副會長,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澳門民航足球俱樂部榮譽會長等職務,您如何看待現代女性的社會角色?

劉蘊玲:現代女性不僅僅是在家中的母親、妻子,更是社會中的一份子,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要有所擔當。做事是用頭腦,不是用體力,女性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廣州日報:能否講講您的創業經歷和經商祕訣?

劉蘊玲:和所有創業者一樣,起步的時候,我們也非常艱苦。印刷機器很貴,要貸款月供,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但那時候我們很能喫苦,只要勤快,就能賺錢。經商其實也沒有什麼祕訣,一直以來就是不懂就學,但也比較細心、有愛,總是記得多爲別人想。

廣州日報:在外面,您是出色的女性企業家,能談談您在家裏的角色嗎?

劉蘊玲:我有兩個女兒,並且也已是“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的外婆。和所有的祖輩們一樣,我和先生也要幫忙女兒們帶孩子。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只有廣東話的課本,但我女兒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學普通話了。外孫們現在在澳門的國際學校,也有普通話學習。

目前在澳門,餐飲和房地產都是很好的投資領域,簡單的投資賺錢快,但做完了一個,就要轉向另一個;如果投資一個實業,就可以長遠地發展。我也希望能給孩子們打下更好的基礎。

文 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除署名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