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陸丁銘是一名80後海歸潮籍青年,在英國待了整整十年,技藝過人的他畢業後原本已經拿到了安穩的“鐵飯碗”,卻在2011年毅然選擇回國,從一名原本技能單一的程序員轉型成爲大數據應用研究方面的管理人才,逐步在廣州站穩了腳跟。陸丁銘將廣州作爲歸國的落腳點,在朋友介紹下進了一家安全技術公司就職,參與了一個城市應急軟件系統的項目,那時他意識到,在國內做項目跟國外很不一樣,“在英國的時候我只要負責敲代碼就可以了,回來後要學更多的內容,從售前技術支持到項目的設計規劃以及項目管理,整個過程都要經常往外跑。

陸丁銘是一名80後海歸潮籍青年,在英國待了整整十年,技藝過人的他畢業後原本已經拿到了安穩的“鐵飯碗”,卻在2011年毅然選擇回國,從一名原本技能單一的程序員轉型成爲大數據應用研究方面的管理人才,逐步在廣州站穩了腳跟。如今,這個心懷家國的海歸青年又肩負起了扶持更多海歸人才發展的重擔。

陸丁銘

陸丁銘祖籍揭陽,熱情、健談、務實是他的標籤;回國打拼多年,身背多個頭銜,閱歷漸豐的陸丁銘如今是黃埔區科學城一家大數據應用研究院的負責人。聊起在英國留學十年的經歷,陸丁銘感慨良多,他告訴記者,雖然回國後工作壓力比以前大了,但他更享受當下的工作狀態。留學英倫:他是出彩的運動達人

陸丁銘出國前一直生活在家鄉揭陽,直到2001年,20歲的他在家人鼓勵下前往英國深造,隨後就讀於普利茅斯大學。說起本科那幾年,陸丁銘坦言壓力很大,“當時學的是編程,難度很大,大一的時候我們班裏還有60來人,大四時只剩20人左右了。”思維活躍的陸丁銘挺過了學業的考驗,除此之外他更是當年學校裏的運動達人,當選了學校學聯的體育部部長,多次組織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體育賽事,在同學中有着很好的人緣。

最讓陸丁銘自豪的是,他由於乒乓球打得好,還被普利茅斯當地的乒乓球俱樂部邀請加盟,以在校生身份幫助球隊意外奪得了聯賽冠軍並實現晉級,這個事情在當時轟動全城,陸丁銘手持獎盃的照片還登上了當地報紙,更多的英國人知道了這位黃皮膚的留學生。

本科期間,陸丁銘代表普利茅斯市ROK乒乓球隊拿到聯賽年終冠軍,並登上了當地報紙(受訪者提供)

體育方面大放異彩,陸丁銘也沒有因此懈怠學業,他積極參加了校內的實習,此外有感於大學宿舍裏的生活用品畢業後不易轉手,陸丁銘還與兩位同學一起在校創業,前後花了十個月,用代碼做出了一個可以在線交易生活用品的平臺,並作爲他的畢業設計提交。“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電商平臺,但當時網購風潮在全世界還沒有興起,用的人也還不多。”理工男出身的陸丁銘做事講求效率,熱衷於用代碼將事情化繁爲簡,本科期間累計的諸多實踐經驗爲他畢業後走入社會打下了基礎。

陸丁銘大學期間是體育活躍分子,跟各國同學相處融洽(受訪者提供)就職政府機構:從備受歧視到倍感自豪

臨近畢業的陸丁銘找了中介機構推薦工作單位,只爲積累社會經驗,卻沒想到他的經歷助他獲得了一份在英國政府執法機構工作的差事。“當時是2007年底,我通過勞務派遣的方式被安排去了國家緩刑管理總局工作,合同每年一簽,主要做編程和數據維護。”陸丁銘說。

初入社會的陸丁銘到那時才意識到,離開了校園,自己的身份並不會以讓他獲得公平對待,本土員工都會戴着有色眼鏡看他,經常變着法子刁難他,但這個機智的大男孩沒有氣餒,他不僅保質提前完成上級分配的任務,平時還主動地幫老同事端茶倒水,逐步化解了別人對他的成見。

陸丁銘在英國期間工作留影(受訪者提供)

陸丁銘供職的緩刑管理總局是一個特殊的執法部門,掌握着全國的犯罪數據和犯罪檔案,對接警察局和法院等有關部門,擁有一個龐大複雜的數據共享系統,而他的任務就是協助對系統進行優化完善以及功能疊加。“那套系統是很久以前開發的,使用流程上很繁瑣,技術部門和業務部門在需求對接上也往往隔閡很多。”陸丁銘發現了問題,自己花時間編了一個軟件將這個難題解決,打破了原有的溝通壁壘,這爲他贏得了嘉獎。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陸丁銘沒有遭遇裁員,他被調去了信息管理部門,負責將機構研發的幾套系統數據定期整合成報告提交上級審覈。“當時我每個月要提交大概48份報告,但實際上報告的大部分內容是模式化的內容。”看着其他老員工日復一日地做着重複的內容,理工男的效率思維又促使陸丁銘開發了一個程序,幫助同事們將報告中的大量前期工作迅速完成,這種大膽的改革嘗試讓他再一次獲得嘉獎。

那時陸丁銘開始感受到,自己受到冷遇的情況減少了,外國友人不再戴着有色眼鏡看他。“尤其是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明顯感覺到他們更尊重中國人了。”兩年之後,表現出色的陸丁銘正式成爲政府僱員。

作爲一箇中國人,能夠在異國他鄉得到工作上的肯定實屬不易,而讓陸丁銘頗爲得意的是,在他後來參與撰寫的那些數據報告中,有7份報告更是直接上報給了時任首相卡梅倫審閱,這讓他倍感自豪。

回國實現轉型:以大數據開拓未來

陸丁銘彼時的工作地點位於英國布里斯托市,對於提煉數據報告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他開始思考提升自我,在2009年他參加了牛津大學的開放日,獲得了一位教授的認可,得到了進入牛津大學讀研的機會,在單位領導支持下,他利用攢下的年假開始了在職讀研。

每到有課的日子,陸丁銘會一大早開着車穿越布里斯托和倫敦兩座城市去到牛津,一路上人煙稀少,那種感覺對他而言很美好。走讀的日子是不容易的,一開始很難融入新的同學圈,加上高昂的學費和酒店費,陸丁銘畢業後的工作積蓄基本都花在了上面,但他依然甘之如飴。

祖國的日益強大讓陸丁銘在海外生活更有底氣,但他還是不時會思念祖國,程序員工作帶給他穩定而安逸的生活,但就像他所說,“那終究不是在自己家。”

陸丁銘回國後積極探索轉型(受訪者提供)

當陸丁銘看着身邊其他中國同胞每逢春節因爲工作而只能通過越洋視頻跟家裏拜年的時候,那種不由自主的心酸讓他堅定了回國的信念,2010年底,完成牛津學業的陸丁銘毅然跟單位請辭,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我的IT技術能夠爲英國政府做點事,那我回國肯定也能做點什麼。”

陸丁銘將廣州作爲歸國的落腳點,在朋友介紹下進了一家安全技術公司就職,參與了一個城市應急軟件系統的項目,那時他意識到,在國內做項目跟國外很不一樣,“在英國的時候我只要負責敲代碼就可以了,回來後要學更多的內容,從售前技術支持到項目的設計規劃以及項目管理,整個過程都要經常往外跑。”那段日子對於陸丁銘來說既是緩衝適應期,也是快速成長期,他考慮問題變得更爲全面,就算偶爾遇到困難,他也會給自己打氣,“我告訴自己,既然要回來投身祖國建設,我就要轉型,不能沉迷於過去。”

在此期間,陸丁銘也幸運地遇到了如今的愛人,真正意義上在廣州安了家。他在公司鍛鍊了三年,隨後自己出來創業開軟件公司,繼續爲轉型積累人脈,還先後爲多家企業當過顧問;創業過程中經歷了不少挫折,但也看清了方向,陸丁銘的研究方向開始往大數據和產業互聯網方面轉移。

終於在2017年,陸丁銘遇到了如今的公司老闆,對於企業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他隨即加入公司,擔任下屬大數據研究院負責人,開啓了新的征程。

厚積薄發的陸丁銘在這裏找到了用武之地,在推廣政府應急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他的過往經歷得到了揭陽市有關領導的肯定,邀請這位海歸遊子回到家鄉主導應急指揮中心項目的建設和管理。自2018年初,陸丁銘帶領團隊多次回到揭陽進行實地調研,作爲一個項目管理者的角色,陸丁銘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建成後的揭陽市應急指揮中心平臺系統實現了上下貫通、左右銜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安全暢通等目標。高規格的建設質量得到省級領導高度認可,2019年揭陽市還被列爲全省兩個應急指揮中心建設試點城市之一。

在陸丁銘看來,國內的行業大數據目前整體的發展情況還是比較慢,這也是他和研究院接下來重點推進的方向之一。目前團隊正在推進的是位於海南臨高縣金牌港的生態智慧城項目,看準了海南西部工業走廊的發展潛力,陸丁銘和團隊正在與當地有關部門對接,推動項目早日落地。

陸丁銘深耕大灣區:發展不忘回饋故鄉

深耕廣州多年,陸丁銘自然不會忘了這片潛力無限的土壤。身爲海歸的他這次希望切切實實爲海歸們做點事。“目前我們正在規劃一個廣州海歸特色小鎮的項目,要在廣州開發區打造人才高地和共享高地,智能化和物聯網化將作爲小鎮的標配建設,屆時小鎮也將配備產業AI智慧機器人。對於剛回國、有志於在廣州發展的海歸才俊,這個項目會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國內的節奏,並找到工作歸屬感。”

如今廣州的發展已經和粵港澳大灣區密不可分,陸丁銘也感到重任在肩。“廣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應當承載着更多的責任。最近我們研究院也參與了大灣區軌道交通的互聯網規劃,如何運用區塊鏈技術去優化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是研究的核心之一;同時我們也在聯合世界五百強企業共同推進在廣州開發區的海歸特色小鎮項目。”

在陸丁銘看來,爲了讓更多的海歸選擇大灣區,選擇到廣州來發展,作爲早期的海歸青年身上是有一份使命的,“海歸們回來是需要一個氛圍的,這個氛圍能幫助他們更快融入社會。我會盡我所能去幫助這些後來者。”

而身爲潮汕人,陸丁銘自然不忘飲水思源。他在主業以外還擔任了廣東省潮聯海歸人才委員會的主任,爲那些回國的潮汕遊子搭建一座橋樑,幫助海外潮人回到廣東,回到家鄉發展。雖然還很年輕,陸丁銘在這個平臺上已然像個無所不管的“大家長”,業餘時間他常常都會幫助後輩解憂答疑,甚至是爲海歸小老鄉們牽紅線,這位老大哥都樂此不彼。“我也就是順水推舟幫他們一把,舉手之勞,也是作爲老鄉的一種責任心。”

身上的擔子和名號越來越多,但陸丁銘的初心依舊。“當年出國的時候也想過,等我將來回國要做點什麼來報效祖國,雖然回來後有一些不適應需要磨合,但我的想法確實沒有變,這些年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朝這個方向在走。”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凌躍

相關文章